《处暑随思》
几日暑热惟愁烦,一朝清气随月升。
露蝉鸣笛声渐落,飞鹰祭鸟醉长空。
蓝天爽朗垂光抱,白云空悠稻粱登。
寒来暑往一任去,人间知味最清风。
注:处暑,从谐音理解,“出暑”是也,意味着令人难熬的暑热就要离开我们,也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处暑以后,人们会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随着太阳高度的持续降低,其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不断减弱。
我国古代典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与大暑、小暑以及大寒、小寒不同,不是表示寒暑的程度,而是一个气温由炎热向寒凉过渡的节点,具有承上启下之意。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即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这说明到了处暑节气,老鹰开始大量捕获猎物以备越冬,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同时稻、黍、稷、粱、菽等农作物也已经成熟。
我国古代文人对于处暑节气这个气候分界点有过太多的感受,写了太多的诗词,以表达天地乾坤、冷热炎凉之迁延,给人自身生理和心理带来诸多变化之切身感悟,本篇辑录部分古诗词,以共同感受之。
附录:关于处暑节气的古诗词
一、《长江二首》之一
宋•苏迥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注:蛩,音qióng,古指蟋蟀,也指蝗虫,这里应作蟋蟀解。
二、《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宋•王之道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注:隮,音jī,作升起解。
三、《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四、《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宋•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注:徂,音cú,做“去”解。
五、《元宫词》
明•朱有炖
白酒新篘进玉壶,水亭深处暑全无。
君王笑向奇妃问,何似西凉打剌苏。
注:1.篘,音chōu,作滤酒解。2.打剌(là)苏,蒙古语酒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