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反思:读书
读书是一件见效很慢的事情。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确定的就是十六年。还不确定会不会一定找到好工作。参加工作后和成家后又会被工作和生活琐事所围绕。更愿意选择做一些见效快的事情,或是说根本就没得选择。太多事情是需要你快速解决的,而不能等。但读书学习是需要时间的,没有足够的时间你是看不到效果的。
在我看,读书可能是极少的,确定性非常强的,可以改变我们命运的事情。当然也有很多事情都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但读书可能是确定性最强的。当人类有了文字之后,读书就是人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古代读书都是有钱人的专利。在古代,要想当官虽然不是必须读书,但读书最可能当官。人是具体的,各种的知识,经验是也是具体的。我们无法经历所有,但通过读书你却可以经历很多你无法亲身经历的事情,获取到你无法亲身获取的经验。
今天为什么又想到读书这个问题,这是因为我发现我有点要失去自我了,或是说我有点要失控。因为最近总是琢磨短视频的事情,所以会被一些问题牵着鼻子走。当我昨天看到王岑的一个视频后,我突然发现我无形中被短视频平台的规则束缚住了。你要想有流量,那么你就必须按照平台的规则来做。但是如果你完全的按照他的规则来,你不就是他的工具了吗?你就失去了对自我的掌控。我不愿意上班的主要原因也就是,我不愿意嵌入一个系统,跟随系统不由自主的运转。我想要的是更大的自主性,做我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别人告诉我要做的事。
但这要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你不许要从束缚你的系统那里获得你想要的东西。你工作是为了挣钱,你需要钱,所以你要接受系统对你的束缚。你做短视频是想获得流量,让后通过流量挣钱。所以你就要受平台规则的束缚,听平台的话,否则你所做的就是无用功。这样你就成为了某个系统的一部分,你必须按照系统的规则去运行。但这不是我希望的,好像我从小就不喜欢这样被要求。虽然我多少有时也会羡慕那些受到系统奖励的人。但还是感觉那不是我想要的。我需要的不是外界对于我的肯定,我更需要的是来自我自己的认可。
既然我不需要外界对我的认可,那么我为什么还要按照他的规律来呢?为了所谓的奖励来牺牲自己对自己的掌控。这可能就是不管你想要什么,都是需要付出相应代价的。
再说回读书的问题,我认为读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我。这里无关于财富的问题,只是你能否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能把自己与外界环境分离开来,不再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述自己。我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对自我有个概念。能对自己进行反思,有不断完善自我的意识。能有一个第三视角回看自己。如果只用外界的事物来定义自己,那么你就只能把自己嵌入到各个系统当中。用你的社会角色去定义自己。脱离这些社会角色,我又是谁?我总是说,我来自我的经历,我读过的书。我是一系列的记忆加上一套逻辑。你所有的经历都是为了形成你的记忆和这套处理问题的逻辑。自我是个结果,只要你活着,这个结果就会不断的更新迭代。
我们这一生你要的是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有不一样的答案。我想要什么呢?我想要寻找自我,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我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给我的反馈一直的走下去。我会反思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我会跳出自我的视角,来回看自己。来找出我这样做的原因。这可能就是读书的一种必然吧。读书读的不就是作者对于自己想法的表述吗?作者写出来的文字,就是作者的一部分。当你读别人多了,自然也就会对自己的想法有个第三视角。读书虽然读的是文字,但我感觉读书带给我的更多是思考。通过读书让我不由自主的会思考一些问题。思考也是读书的必然。思考就需要有可以被思考的原材料。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被用来加工,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的想法。
对自己的一个思考加工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会发现很多没有答案的问题。越是没有答案越是会促使你去思考。这就好像,越是你得不到的,就越会勾起你的兴趣。再或是说,思考他就是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一个从无到有形成自我的过程。我本来是不存在的,经过不断的学习思考,我就逐渐的形成了。
那你今天的思考结果是什么?短视频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就是把之前每天思考的内容,改改,梳理一下直接转视频。不做太多的改动,也不加书的名字,也就是不再有意的以带货为目的的做。只是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不管这个想法是否正确,只保证真实。时间限制在一分钟左右,也就三百字左右。每天改一篇,发三个视频,早中晚各一个。不看结果,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像是你写字、读书一样,我享受的是这个过程。我是为了自己在做这件事,而不是任何人。我的价值所在就是坚持自己,提供一种我能提供的多样性。我的价值锚点就是我本来的样子。不要去迎合任何人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