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得所寄书,诚慰倾渴!缔观来书,其字画文彩皆有加于畴昔,根本盛而枝叶茂,理固宜然。然草木之花,千叶者无实,其花繁者,其实鲜矣。迩来子莘之志,得无微有所溺乎?是亦不可以不省也!良知之说,往时亦尝备讲,不审迩来能益莹彻否?明道云:“吾学虽有所受,然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认出来。”良知即是天理。体认者,实有诸己之谓耳。非若世之想像讲说者之为也。近时同志,莫不知以良知为说,然亦未见有能实体认之者,是以尚未免于疑惑。盖有谓良知不足以尽天下之理,而必假于穷索以增益之者,又以为徒致良知未必能合于天理,须以良知讲求其所谓天理者,而执之以为一定之则,然后可以率由而无弊。是其为说,非实加体认之功而真有以见夫良知者,则亦莫能辩其言之似是而非也。莆中故多贤,国英及志道二三同志之外,相与切磋砥砺者,亦复几人?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外良知以求知者,邪妄之知矣;外致知以为学者,异端之学矣。道丧千载,良知之学久为赘疣,今之友朋知以此事日相讲求者,殆空谷之足音欤!想念虽切,无因面会一罄此怀,临书惘惘!不尽。
上文是王阳明写给马明衡信的原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内容丰富。其中,既有勉励子莘等莆中学子不忘良知之学,又有阳明先生想念莆中学子的深切情怀。在此,本文主要想就文中提到的几位莆中学子的姓名进行考略。
第一位是马明衡,字子莘,他是王门在福建最出名的弟子,多次出现在《传习录》中。史书上记载,“闽中有阳明学,自明衡始”,存世作品有《尚书疑义》等。
第二位是陈杰,字国英,王阳明也曾经作有《与陈国英》,称赞国英“天资笃厚”。
本文重点要讲的是“志道”。浙江著名学者钱明研究员之前对闽中王门进行了详细考证,写有《闽中王门考略》一文,此文对明代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中的“粤闽王门”进行了有益的补充。但是,文中对志道是谁不能确定,“其中字志道者,姓名不详,惟有阳明信函而知其为莆田人”。为此,本文作者广泛收集资料,有幸得之位于福建漳州的闽南师范大学郑礼炬的支持。郑教授也在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明代福建文学结聚与文化研究”课题中,对《明儒学案》中王守仁的福建门人进行了考证,认为“王守仁与门人的书信都是把陈杰、林达和马明衡并提的”,“林俊作有《复王阳明》信,据此信,林俊把两个儿子林达、林适送到王守仁门下受业”。其中,林俊号见素,官至刑部尚书、太子太保,是明代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老臣,有名的直吏,比阳明大二十来岁,他的儿子林达,字志道,是阳明弟子。林达数次出现在《王阳明年谱》中。比如,“按《同志考》,是年(阳明四十一岁)穆孔晖、顾应祥、郑一初、方献科、王道、梁谷、万潮、陈鼎、唐鹏、路迎、孙瑚、魏廷霖、萧鸣凤、林达、陈洸及黄绾、应良、朱节、蔡宗兖、徐爱同受业”等,说明林达是阳明比较早的亲灸弟子。因此,前文中“字志道”者是林达。
阳明先生在给马明衡的信中说,“莆中故多贤”,不但是对他这三位弟子讲的,也是希望他们能够相与众人“切磋砥砺”,致其良知,成为空谷之足音,为莆阳乃至闽中大地带来阳明学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