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起来看一下《家庭系统排列》的第一章:基本概念,第四节:系统排列中的良知
系统排列中的良知区别于中国文化中所讲的道德良知,他是观察了人类多种行为的结果,观察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在发生一些事之后,心里会有相应的情绪感受反应,并在这样的反应下采取某种行动。
系统排列的良知有三个层次,分别称为个人良知、集体良知、伟大良知。
伟大良知也称作伟大心灵,通常要遇到非常大的题目,例如民族之间的和解等等时才会展现,我们集中力量来看一下个人良知和集体良知。
这里所说的良知是服从于某一个群体标准所产生的感受,如果各种表现符合群体标准,就产生所谓的“归属感”,这个群体可以是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企业、组织、国家、民族、文化、宗教、一群拥有共同思想的人等,个人良知可以定义为归属于某个群体的“潜意识规则”。当人的表现符合其归属的群体潜意识规则,就会感受到心安理得,觉得自己是这个群体的成员,当不符合其归属的群体潜意识规则时,就会感到内疚,罪恶感,觉得自己背叛了自己的群体,在该群体中成员的资格可能被取消,被驱逐出去。这种感觉就像离群的动物最容易受到天敌的攻击,因此跟群体在一起是安全的,是有力量的,这是离群产生恐惧感的来源。这也证实了良知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产物。
梁氏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东西,甚至会渗透到身体情绪和文化层面,受作者在文中所举例子的启发,我来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在大学的女生宿舍中,有一种情况非常常见,女生在一起呆的时间久了,月经的时间都会变得很接近。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良知中隐藏的最深忠诚是“同苦”与“共罪”,而不是同甘共乐,共富贵。
这一点,在孩子身上体现的最明显,如果爸爸妈妈过得不幸福,孩子也不能接受自己先幸福。
对孩子来说,爱就是共同,共同才能连接在一起,而不同或者有差异,这代表着分开和失去。这种“潜规则”,让他们毫不保留的模仿自己的父母,这就造成了代代相传的痛苦轮回。
这样的一种良知背后到底是怎样的正面动机呢,背后通常是维护一个群体的生存。一个群体常常要付出无数次惨重的代价才发现,符合一个标准才比较容易活下来。这一标准必然成为一个不容更改的教条。所以,良知的背后全是爱,为了群体生存的爱。
在前面的分享中我们曾经提到过盲目的爱和觉悟的爱,为了让系统更好地活下来,是一种盲目的爱,为了让系统更好地成长,是觉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