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有人说只剩“重教”了。我认为这种观点太过悲观和玻璃心。
“尊师重教”这一概念,出自《礼记·学记》,原文如下: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时代的特点:
由此可见,历史上“师者”的地位极高,即使见天子,也可以不行臣子之礼,是为尊师之道。
随着时代的变化,“尊师重教”的表现形式和实质都在发生着变化。
首先,重教之“教”的方面来看:
目前,随着人口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教育学习的需求确实旺盛。
包括知识付费,人们认可知识价值,并为这价值买单,即是重教的体现。
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的概念,K12的每个阶段,以及成人教育,都已经形成了行业的大蛋糕,也是重教的最好说明。
重教确实是事实。
其次,从尊师之“师者”的主体上来看: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已经渐渐不再是某个个体的人。现在的“道”“业”“惑”的获得主体,变得多样化。
比如教育场所,有校内正规教育,也可以校外额外补充,同时家庭教育也被人们重视和强调。
比如教育资源,出版业的发展,书籍成为一种常见方便的学习方式;网络发达之后,各种网课微课资源又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现在可以不与老师面对面,都能进行知识的获得。
这就使得“师者”的人,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学习者对老师本身人格的依赖权重下降。“师者”单从某个人或群体来说,便不再对学习者拥有绝对的权威。
当权威被打破时,学习者和师者之间,在知识信息量方面有高下;但在人格上,会逐渐趋向平等,趋向相互之间的尊重,而不像传统的师生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情况必然会弱化。
说句更现实的话,现在一个家庭中,男人或父亲的权威都已被打破,唯夫或父命是从的女人和孩子都已罕见。
不是有个段子说,一个男人在家里地位,都已经排在宠物后面了。当然这只是玩笑,不过也说明现代社会,感觉到失衡的,不仅是师者的权威,而是任何权威,都遭遇到空前的挑战。
权威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被个人发声所代替,对权威的崇拜,被个体自我意识所取代。
因此,如果再以传统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师者”的地位,必然会有“尊师”方面的失落感。
从这个方面来讲,这种失落感正是个人自我意识的崛起,反权威意识的觉醒,反而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所以,结论是:
在“重教”的大环境下,在人的自我提高需求增强的情况下,“尊师”并不会丧失,只是这“师者”的主体不再唯一,那么原先老师作为唯一主体,产生了“尊师”已不再的落差而已。
最后,说一下“尊师重教”方面现象事件:
现在经常会曝出,学生殴打老师,或者家长公然在班级群里与老师发生争执的事件等等,某些不尊重老师的人和事屡见不鲜。
同时,我们也会经常听闻,某老师性侵未成年学生,或者老师正规上课不认真教,校外补课收费的事件,这种不具备基本职业道德素养的老师,也在拉低教师形象的下限。
这些为“尊师重教”这个概念,带来了很多争议性话题。
但这些个体现象事件,并不能作为“尊师重教”与否的评判标准和参考。
知识就是力量,使人进步;教育,使人们获得知识成为可能。
社会越发展,人们会越“尊师重教”,提供真正具有价值的知识内容的“师者”,从来没有缺乏尊重。
在教育大环境已发生深刻变革的形势下,作为老师,我们个体要做的是:
放弃那些尊不尊重的玻璃心争论,去创造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去获取真正的尊重,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