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简称春秋,为什么叫“春秋”,而不叫“冬夏”之类的?
“春秋”一词可以概括东周前期的时代特点
从东周开始,周王的势力减弱,社会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诸侯们开始不听周天子的话了,不遵守“周礼”了。
那些大诸侯们又依靠自己的强大,任意攻打并兼并其它弱小的诸侯,侵吞瓜分小诸侯们的土地,并且把小诸侯给灭了。
同时,那些大的诸侯国内部,也会产生分裂,比如晋分为韩赵魏等等。
这个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有的诸侯变大了,蓬勃发展起来了。而有的诸侯变小的,被别的诸侯给灭了。
这种特点,和春天和秋天的万物态势,有着天然的相似性。
这主要是在古人的时间概念中,春天是萌发的季节,秋天是衰败的季节。或者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割的季节。
“春秋”是代表年的时间概念,“冬夏”则不是
古代的史书,在司马迁写《史记》之前,主要是编年体,相当于一年的大事记(《史记》用的是纪传体)。
司马迁这个一年的大事记,就是以年为单位的。因此,以“春秋”来命名这个时期,也是比较合适的。
春天到秋天,然后秋天到春天,就是草木生命的一个轮回,这就有了时间的概念。
而“冬夏”没有这种的典型意义,用以表示时间概念,显然是不够恰当的。
因此,用“春秋”来作为中国历史发展这个时期的命名,是非常恰如分。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鲁国史书《春秋》是经过孔子编纂的,从汉代把儒学提到至高无上地位的时候,作为儒学宗师的孔子。
他所修订过的史书,当然也具有了崇高的地位,成为儒家也是整个国家的经典之一。
因此,把鲁国的史书名字,作为一个时期的名字称谓,也是说得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