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钟鼓楼原是一种公共报时器,如今它休息了,仅仅作为一种古迹而存在。”
读这本书有两个原因,一是它获得了矛盾文学奖,二是我出生和生活的地方,都有钟鼓楼。
有钟鼓楼的城市都是有历史的城市,钟鼓楼就是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城市的中心,默默地俯视着这个城市的人来人往,时过境迁。
刘心武以1982年12月12日这天的日出到日落为时间轴,呈现了平凡一天里,一个老北京普通胡同里一个普通四合院中普通住户们的生活景象,庞杂地融入了一些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背景。了解了这些细节后,当年北京市民的物质精神生活图景,便凸现在我们眼前。
这本书的目录非常有趣,每一条目录都是一个小八卦悬疑,吸引着你迫不及待地想往下看。合上书后只看目录,脑海就能准确浮现出一个个鲜活朴素的人物形象以及他在本章中的人生遭际。
书中林林总总出现了将近30个人物,他们被巧妙地安排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粉墨登场,却并不显得纷繁杂乱,除了作者布局之精妙外,也彰显了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即对时间的处理。
书中不只一次提到“时间在这个小院周围欢快地流淌着”,这是横向时间,是微观和动态的,随着指针嘀嗒嘀嗒地走过,小院里的各色人等开始一天的忙碌,喜怒哀乐轮番上演,便构成了生活。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因有果,需要你具有历史的眼光,才能穿透那些特殊时期的特殊背景,理解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遭际。这种“历史的眼光”构成了纵向时间,也可以说是宏观时间,它和默默俯视着一切的钟鼓楼一样相对静止。
一动一静间,时间的纵深感便不动声色地凸显出来了,就好像一条长长的时光隧道,穿过它,钟鼓楼的前世今生、四合院的前世今生、甚至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前世今生,都飞快地走马灯似的转动起来。
关于怎样认识时间,书中每个人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薛永全觉得时间是一个回圈不已的大圆圈,慕樱认为时间是一支射出去的箭,澹台智珠觉得时间是小溪奔向河流奔向大海,龙点睛认为时间是一只握在拳中的骰子,荀磊觉得时间是一架不断加速的太空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来消耗它,因而构成不同的遭际,形成不同的感受。
而我觉得,时间是一潭深水,静水流深,表面上平静无害,水底下急流向前,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吞噬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