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选书,很多人都是盲从的心理,看畅销书或者看机场书店的快餐书,看完就忘,无法加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本文综合了一些热爱读书,会读书的朋友的选书看书方法,一方面把它作为自己的读书方法论,当然这只代表我最近的想法。另一方面介绍给大家,供大家参考,也欢迎各位同学在评论区里和我分享你的读书方法论。
我本人作为一名本科在读的大四学生也有类似的问题,在我与几位热爱读书,并且知识体系较为融会贯通的CEO 交谈后,总结了一些选书读书的几点经验吧~
关于选书:
选书有几种包括兴趣导向、名家背书、销量背书、职业能力需求导向,看书的需求不同,选书方法也不同。
其中名家背书和职业能力需求导向是我体会比较深的两方面,2016年是知识付费元年,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各种付费的知识平台崛起,包括得到app,喜马拉雅,知乎,应答等软件,也包括樊登读书会、吴晓波频道等依靠超级个人ip打造的读书平台使得读书这件事不再是自己闭门造车,而是专家解读的形式 帮你抽丝剥茧,整理出书的整体思路。有人说这是咀嚼过的二手知识,但我觉得市场证明了需求,大部分人还是无法通过一次读书理清思路,而且看一本书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也都很大,与其冒风险不如相信名家行家背书,对“每天听本书”感兴趣,再去深读原著也不失为一种高效选书的好方法。
对于有职业能力需求的读书,最好的方式就是“10本书原则”,比如:
如果说你想了解,或者学习一下人力资源的书,怎样用10本书原则呢?
首先,到豆瓣app,输入“人力资源”检索,选取评分最高的5本书,然后再到评论里选取呼声较高的(高赞)3本书,最后是去大学校园找2本关于人力资源的大学教材。即:5本高分书+3本高赞书+2本教材书。
高分书和教材书的区别和用处:教材书面面俱到,适合为自己搭建知识框架,高分书在某个方面有深度见解,适合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于读书
1、以作者写书的思路读书
拿到一本书后,想象一下作者写书的思路应该是怎样的,然后以作者写书的思路读书会更加清晰和深刻。如果是小说,作者的写作思路基本上是从故事的开始,天马行空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所以你要从首页开始往下一点点看,而对于工具书(笔者这里将所有非小说非故事类以外的书籍称为工具书),作者的思路基本上是会列一个思维导图,规划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所以你就可以从目录出发,先看一下作者想让你在不同阶段了解的不同的知识点的体系。然后再一个板块一个板块的读。读书有一点比较低效的是,把小说读成工具书,把工具书读成小说,然后就是一脸懵B。
2、成年人的读书:横向读书
还是以人力资源类书举例,将准备好的2~5本教材摊开目录,看一下作者相同思路的部分,然后把这些作者都公认的知识点列出来,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攻破。比如所有的书都讲了“组织架构”,那就横向的把每本书的“组织架构”部分看一遍,然后再用自己的需要组织一下这部分知识点。做一个输出。
3、好书重读
好的书籍需要多读几遍
4、做输出
知识点,概念,或者观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样理解,怎样运用,怎样使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并更好的解决个人人生的问题。只有输出了,才算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