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人和李清照|东坡日历:2025年4月29日,周二,乙巳蛇年,农历四月二日

原创

【工具人和李清照】

我总是把苏轼被朝廷重用,担任皇帝“大秘”的工作视为当“工具人”,做的事或许很有意义,但没什么意思。

比如他50岁这年的今天,撰写了一 份敕文,是表彰一名节妇的。据说,这还现存宋代旌表文书中唯一明确记载作者的名篇。

皇帝敕令崔氏:

你出身名门却成为遗孤,身为朝廷重臣(包拯)的长子之妻。丈夫早逝、幼子夭折,孤苦无依却誓死守节不改嫁,含辛茹苦抚养家族幼弱,使我朝嘉祐年间名臣(包拯)的血脉得以延续千年,皆因你的功德。

昔日卫国世子早亡,共姜立誓守节,诗人作《柏舟》赞颂;韩愈幼年丧亲,由嫂郑氏抚养,韩愈为其服丧报恩。而你崔氏,同时兼具这两者的美德。现特赐你汤沐邑(封地),在你居所立牌坊表彰,以此教化天下,让那些不孝不悌之人感到羞愧。

钦此。

被表彰的崔氏,是北宋名臣包拯的长子包繶(追赠太常寺太祝)之妻,其夫包繶20岁早逝,独子夭折。崔氏在夫亡子夭后"誓死不嫁",独自侍奉公婆并抚养包拯庶子包绶成人。朝廷将她树为典型,让翰林学士苏轼写敕文,特赐封地,在她住的地方立牌坊表彰。

这是当时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吧,崔氏获得的就是最高荣誉了。

这次表彰的效果也很好,此敕令颁布后,全国掀起表彰节妇热潮。据《宋史·列女传》载,元祐年间受官方表彰的节妇数量较熙宁时期增长三倍。

但是,我和你们一样,很不喜欢这个故事,这种在大户人家年轻守寡,终身不嫁的故事背后,有多少被包装的道德叙事,有多少被吞没的个体生命。

为了对冲情绪,我决定查一下李清照的离婚官司。

首先,宋承唐制,允许改嫁,李清照可以二婚,这说明理学兴起带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并形成法律约束。

第二,1132年,李清照再婚张汝舟后遭遇家暴,发现对方觊觎其与赵明诚共同收藏的金石文物,遂通过法律手段维权。

李清照的维权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根据"妻告夫,虽实,徒二年"规定,李清照即使状告丈夫情况属实,也需要服刑两年,除非对方涉及十恶重罪。

李清照可不是只有“婉约”一面,她设计了一个完美的诉讼策略:

1)她抓住《宋刑统》"义绝"条款,举报张汝舟科举舞弊(虚报考试次数)和伪造官诰。

2)她提交科举舞弊档案、族谱记录、证人证言等完整证据链,触发"欺君之罪"的公罪条款。

3)利用"夫犯流放以上罪,妻可离异"规定,成功解除婚姻关系。

第五,这场官司,李清照完胜。说好的“徒二年”呢?通过士大夫阶层斡旋,李清照仅被拘押9天。

故事结局是:通过财产分割清单和"婚前特有产"制度,保全了赵明诚遗留下的2万卷古籍和2000件金石拓片。

我觉得李清照的这个故事,才值得树一块石碑进行宣传。


【东坡日历】

2025年4月29日,周二,乙巳蛇年,农历四月二日

50岁,是日,在开封,撰《故枢密副使包拯男太常寺太祝繶之妻寿安县君崔氏可特封永嘉郡仍封表门闾》、撰《谢卿材可直秘阁福建转运使制》。轼。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四月初二,时任中书舍人。

53岁,是日,在开封,高士敦为成都府利州路兵马鈐辖。与子由送行,赠诗。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四月初二,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56岁,是日,自书《和柳子玉喜雪次韵仍呈述古》。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四月初二。

58岁,是日,中书舍人陈轩知庐州(安徽合肥)。劾轩馆伴高丽使臣失体也。轼。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四月初二,时任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

故枢密副使包拯男太常寺太祝繶之妻寿安县君崔氏可特封永嘉郡君仍封表门闾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初二,河南开封,时年50岁

敕崔氏:

汝甲族之遗孤,大臣之冢妇。夫亡子夭,茕然无归,而能誓死不嫁,抚养孤弱,使我嘉祐名臣之后,有立千世,惟汝之功。

昔卫世子早死,共姜自誓,诗人歌之。韩愈幼孤,养于嫂郑,愈丧之期。若崔氏者,可谓兼之矣。其改赐汤沐,表异其所居,以风晓郡国,使薄于孝悌者有所愧焉。

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