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人
带人或者说教人,我是有我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的。
准确地说,在学过、看过这么多课程或者书籍之后,对于怎样教人带人,怎么说也是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论体系的。
不管是因材施教也好,启发式教学也罢,我的理论体系肯定包含了这些,但肯定也远远不止于这些。
我的知识面肯定要比学的人广,我必须能做到举一反三,必须能做到有问必答,必须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至少,对于一个概念,不但要知道其“是”,也要知道其之“不是”。
就好像一个雕像,他的制作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塑造,从0到1;
另一种是雕刻,把多余的去掉。
如果我们知道一种方式,那就是不全面的,学生大概率会犯错。
比如之前我们在教跆拳道的时候,教一个动作,不但要教动作的正确姿势,也要指出一些动作的错误姿势,以免学员在练习的过程学偏。
其他领域的知识也是一样的。不管是学校课堂上的知识还是工作中的某种技能,都有其边界所在。
那我们在教的过程中就要划出这条边界,告诉学员边界内的东西才“是”,而边界外的东西就“不是”。
但是如果一个人学艺不精,他就无法把握住这条边界,也就讲不清所谓的“是”与“不是”。
我的另一条教学原则是——
“不知起点之所在,则终点无意义”。
这句话是从罗胖那里听来的,我至今记在心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知道事情原来最初的样子,直接讲现在是什么样,以后是什么样,那是没有意义的。
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知识就算当时懂了,也很快就会忘记。
只有当你知其所以然了之后,才能在你的脑海里生根发芽,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才不会一阵风吹来,就随风飘走。
所以“起点”这一环很重要。
而正因为这一点,很多人给我扣上啰嗦的帽子,我认为是一种无知之人对我的毁誉。
这些人要么不是我的学员,要么自以为是。
我听到不少别的运营教出来的新人有同一个问题问多次的情况,这固然可以理解,但不也从侧面说明了,你当时是省了不少时间,可因为你的不究竟,导致了被教之人记不住,或者说遇到类似的新问题不知变通,而不得不承受往后在该问题上更多时间上和精力上的投入,包括情绪上的输出,特别是消极情绪。
而我虽然在前期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却省却了往后更多的麻烦,你说孰是孰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