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其实每天都在写作。
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写作其实比较稀有,工作要求之外,一般人大约就是写信、发电报。后来的沟通打电话比较多。智能手机普及后,不是那么紧急的交流,就可以通过短信等进行延时表达。还有一种集约化自我传播,图文并茂,定向发送,还能收到反馈。
虽然不是白纸黑字,但互联网也是有记忆的,发出的内容可以被转发,形成新的传播,还可以被截屏,作为有效证据。
写作的频次和意义,可能没有被意识到。
既然是写作,就可以讲究一些。
比如老婆回娘家,发一条: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再配一张照片,那还是风流蕴藉显逼格。
以前多关注明清尺牍小品,现在发现其实都是从“古文运动”之余绪,欧阳修的得意门生苏轼,诗词之外写的书信便条,都堪称范文。且苏轼一生都颠簸在上班下岗的路上,比起没有工作压力的明清闲适文人而言,与现代人的情绪更为合拍。他那篇《承天寺夜游》,要发到社交平台,点赞评论收藏转发,恐怕要火遍全网。
今天写的这封信,原本是离任时表示感谢的客套话,但苏轼写来却很真诚。
短短的80个字,表达了四层意思:
明父提刑阁下:
【致谢】我到任颍州半年,蒙您庇护关照,得以顺利卸任,深感敬佩。临行时又承蒙您再三设宴饯别,更愧对您的厚待。
【叙别】别后,一直挂念您的起居安好。
【行程】我已抵达泗水之滨(今江苏盱眙),迎送的差役已遣返您府上。今日留他们用了一顿饭,傍晚便启程离去。
【祝愿】愈行愈远,回望您所在之处,心中怅然。唯愿您保重身体,以待朝廷重用。
当然,这不是一个模板。苏轼作文,是行云流水,起于所该起,止于不得不止。
比如“愈行愈远,回望您所在之处,心中怅然”一句,应该归在【叙别】类中,但其实是说送对方的差役“启程离去”时,自己刚好回望对方所在之处,所以“心中怅然”。最后自然落到希望对方保重身体,再祝他能加官晋爵,受到重用。
读来真是舒服。
【东坡日历】
2025年4月9日,周三,乙巳蛇年,农历三月十二
57岁,是日,赴扬州知州任途中。抵泗州,祈雨僧伽塔,作祝文。与弓允(明父)简,遣送人还府,致谢意。轼。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三月十二,时任颍州(安徽阜阳)知州。
与明父权府提刑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三月十二,安徽阜阳,时年57岁
到官半岁,依庇德字,获逐解去,感服深矣。临行宠饯再三,益愧眷厚。别后,切想起居佳胜。某已达泗上,迎送人等谨遣还府。今日留一饭,晚遂发去。逾远左右,回望怅然。尚冀保练,以须显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