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释义
管理百姓,侍奉苍天,没有比爱惜更重要的了。懂得爱惜,就能更早的循道而行,循道而行就可以算是不断的积德,积下德行就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无往而不胜,就没有人能估量出你拥有的力量。有了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掌握了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就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这就是使一个国家根基牢固、永不衰败的途径。
个人感悟
在理解这一章之前,需要来理解一下这个“啬”字。因为我翻看了很多注解后,发现这一章是一种逻辑思维的导向,而作为这个导向的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啬”字。
有人将“啬”字解为节俭,有人将“啬”字解为农业,有人将“啬”字解为爱惜,虽说后面的句子,大都解读得差不多,可是这个字没有理解好,就会将这个逻辑的底层改变。这就好比起一座房子,在于地基打得好,这个地基到底指的是地基挖得深还是夯得实,亦或是地基选得好,结构设计得好,这个底层的因素不搞清楚,就会将人带偏。
查了一下关于“啬”的解释,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确实有农事、爱惜、节俭、悭啬等几种意思。
逐个理解一下,若管理天下,侍奉苍天,以农业为重,能够早做继续储备,这个确实是可以增强国家粮食储备,但是何以积德?何以无不克?如果一个国家光有粮食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话,全世界的人就都种田就好了,别的都不用干了。
再则节俭,这个有那么一些感觉,节俭之风古来倡导,节俭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途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也有说:"盖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於节俭。"各种先贤更是在节俭的好处这个问题上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论证:节俭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必需;节俭是持家之本;节俭是安邦定国的法宝;勤劳节俭有利于防止腐败;节俭降低社会生产的成本。
诸如以上论述,似乎节俭在此处成为了最优解。
节俭也确实能带来积蓄和德行,但是节俭如何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呢?事事都节俭,国家确实有钱,可是有钱不会花都省着有用吗?如此来讲节俭可以积蓄,能成为强国的方法之一,但是不能成为强国的全部。
而悭啬就更加不可能成为这个逻辑的基础,那就只剩下“爱惜”这个解释了。
康熙字典中,《注》啬者,有馀不尽用之意。引用的就是《老子·道德经》治人事天莫如啬。表面上看起来也有节俭的意思,深想一下其实是爱惜的意思。
爱惜爱惜,爱之、惜之。因重视而不糟蹋。倍加爱护。
一个人为什么会去对另一个人好,因为你对其有爱,不管是亲子挚爱,朋友之爱,情侣之爱,总之有爱方能有护。因为有爱,你才会为付出,予以呵护,如果没有爱,会有这些吗?
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对于自己的子民如果没有爱惜之心,会为了保护他们去励精图治吗?会为了保护他们去守卫四方吗?
治理国家,首先要爱这个国家,对百姓、对民族有爱惜的情谊,才会为之去奉献,且甘之若饴。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能够兴农桑通商阜,为了国家能够兴盛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大公无私,为了保护黎明百姓,能够储备精兵强将,随时可以保家卫国,为了国家的安稳平顺能够早做筹谋,竭尽所能的在方方面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统治者能够有爱国爱民的心,所有的美德都会在他的身上展现出来,国家也因此在方方面面都能够拥有强大的实力,综合国力强了,才能成为一个战无不胜的国家,如此才能具备让别人无法想象力量。拥有了这样的力量,才算是根基稳固,有长久发展的可能。
唐太宗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因隋末战争而人口锐减,至公元628年(贞观二年),唐朝只有二百九十万户人口,李世民经常以隋亡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军事上,李世民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不歧视少数民族,李世民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于内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为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剑桥中国隋唐史》里对他的评价如下:“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的意见,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唐太宗因为爱惜自己的国家,爱惜自己的人民,一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倍受称赞。
今天在中国以外全世界各地都有唐人街,外国人始终称中国人为唐人,就是因为当时唐朝的强盛影响了整个世界。
即使日本这个对中国犯下了无尽不可饶恕罪行的国家,在今天仍然奉行着很多唐朝留下来的文化,这难道不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长久存在吗?
人因爱惜自己的名誉才会修养自己的德行、因爱惜自己的生命才会注重养生尊重生命,因为爱惜自己的学习工作才会不断努力追求追求完美。
父母因为爱惜子女,不惜一切代价的为之付出,舐犊情深。情侣之间因为爱惜,方能互相关怀,互相呵护。朋友之间因为爱惜友谊,才会互相扶持,相互尊重。
军人因为爱惜自己的国家,方能艰苦训练,保家卫国视死如归。国家领导人因为爱惜自己的人民,方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爱惜世界和平安宁的人,才会为了维护世界的和谐公平,无私大爱,奉献终身。
爱之方能惜之!爱惜方能成其久远。因为爱才会怜惜,因为爱才会珍惜,爱惜这种情感本身就具备着非常强大的能量,也是成就一切的根源。
如果你被人所爱惜,证明你值得珍惜。如果你懂得爱惜别人,你就更值得珍惜。
愿我们都能用爱惜自己的心去爱惜身边的人事,让爱永远流淌在这个世界。
也愿你既有人爱,也有人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