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小外甥萌萌是一个超级可爱的小朋友,尽管她只有四岁,但有它有一个特别能让自己持续开心快乐的功能 —— 不断地给自己设置期待和奖励。
她虽然也十分地爱哭,但那通常也只有几秒的事。她总能在闪念间找到一个快乐的理由。
她的期待和奖赏分别是以年月周日来划分。比如每一年有两个大的期待,一个是过年,另一个是过生日。
过年可以好吃好喝拿红包,过生日可以吃大蛋糕,可以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月的期待就是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一次。周的期待就是上学上到周五就可以玩两天了。每一天放学后,可以看两集佩佩猪的动画片。
除了这些固定的周期期待之外,当然,做为一个会让自己开心的小朋友,她还会有不定时不定期的有其它小期待和小目标。比如说,最近她最期待的一件事就是想要一个小推车。
想要得到一件东西,她知道,在她妈妈面前,并不是哭才能得到。
2
这两天她在学校表现的特别积极,回家老师布置的要自己穿鞋、自己刷牙的作业,也都踊跃地 一一 完成。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就是让她的妈妈给她买一个小推车。在她这两天努力之下,这个愿望终于达成。
她的妈妈在网上下单了,据说送货的时间是大后天。于是,“大后天”成了她当下最大的一个期待。她昨天晚上很认真地问我,大后天是哪一天?我跟她说,大后天就是明天再过两天。她似懂非懂地点头。
自从她从两岁半开始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想法。她就是一个时常能让自己快乐的小姑娘,也会能通过自己的“表现”来让爸爸妈妈满足她的小小愿望。萌萌的幸福感的提升,完全是建立在这样一套自我设置期待、树立目标、得到奖赏的系统之下。
在她小小的身体里,这一套系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让她总是生活在一种希望之中,总是会有一种愿意终可实现的愉悦的状态之下。一部分的奖赏总会到来,比如说过年、过生日,这是不用做什么就会得到的快乐。还有一种潜意识里生长的观念,就是得做点什么来换来这样的奖赏,比如说想要一个“Hello kitty”的玩具,就得需要自己做点什么才可以得到。
而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她在某个“大后天”来到之前这段时间里,会很甘愿地“忍受”当下要做的事,比如说要早起上学,认真吃饭、按时睡觉等等,不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是甘愿的,还是专注的。因为有一个奖赏正在等着她。
3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你是不是会说,对呀,小朋友的快乐和幸福感就是这么的简单嘛。可是,亲爱的大人,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幸福感其实也是可以这么获得呢?
还记得那个著名的段子吗: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奥物曼打小怪兽啊。尽管每天都得打,但是总会有打赢的时候。那个赢的那一会,就是一种期待的对自己的奖赏。正因为有后面这一部分,才会在中间打的时候专注又用心呢。
我相信,在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的身上都有像萌萌一样的这套“幸福”的程序。只是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因为一些贪心、懒惰、或是其它的借口。我们不自主地改写了这个程序的大量代码。
比如,希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渴望快速地、短时间内成为像谁谁一样的人物,试图以走捷径的方式到达某个位置。以为达到这些标准,就是一个幸福的顶点状态,甚至以为,幸福是就人生的终极目的。
在M·斯科特·派克先生写的《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提到一个理论,叫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
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推迟满足感也意味着不把一夜暴富、一夜成名当然达到幸福的目的。
在萌萌的这套“幸福程序”的理念当中,就有推迟满足感的部分存在。她并不期待天天过年,周周过生日,她不期待以哭闹、胡搅蛮缠的方式马上得到一个娃娃,而是设下目标,然后等待,或是做点什么一次次换得奖赏。
在等待自己“大后天”到来之间的时间里,也依然要跟幼儿园的小朋友打架、依然要因为不会做作业而急的哭,依然会因为早上不想起床上学被妈妈教训。
吴伯凡老师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
我们经常把幸福当成人生的目的,其实幸福只是一种奖赏,生活是在不断的挣扎努力中,在某个瞬间,让你体会到一种欢愉的状态。
星期天、过节时,我们很快乐,但我们的生活不能天天过节,节日的欢愉是建立在六天的工作之上的。泰戈尔曾说过,我们看错了世界,却反过来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也许就是如此,我们所在的世界,就是以大量的艰苦劳作为主体的,偶尔才会出现那种类似于节日般欢愉的感受。
同样的道理,Iphone从第一代出现到现的iphone 7,它也经历着数年的升级打怪的过程。我想,他们公司也从没有指望着一次做到完美的iphone 100出来。
我们的成长过程也同样如此,你并不能指望你达到了某个状态就幸福了,你得学会在当前一个个需要忍受痛苦、面对挣扎的生活面前,保持耐心和专注。
认清你的“大后天”何时到来。在这个“大后天”到来之前,拼命地打你的小怪兽、升级你的操作系统。
不要在生活梦想那个一下子到来的幸福终极时刻,而是多制造一些类似幸福的奖赏。再次还原你的“幸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