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8日,一个教学生涯中注定难忘的日子。因为那天姜堰区小学英语“学习共同体”第一次课例研究活动在实小城南校区举行,我和我的班级合作了其中一节课,真是感慨多多收获满满。其实,作为全区学习共同体领航学校的城南校区,每位老师都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潜心探索着共同体学习的美好样态。
活动前一周,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第二实验小学康华校区的郭建珍老师来指导。郭建珍老师虽是一名语文名师,但在她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很惊讶的是,学科间的有机整合让原本复杂的文本变得简单易懂,英语学科中的语言障碍也通过巧妙的转化让学生可以有话可讲了。感谢郭老师,让我真正体验到了学科共融的奇妙之处!
我执教的是一篇绘本教材,执教年级为六年级。英语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没有母语基础,学生词汇量匮乏,一些拓展性问题抛出去之后可能学生根本无法开口表达,而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之后可能老师又无法掌控课堂,于是我们的高年级英语课堂呈现出高冷的现状,课堂上只有几个学霸生包揽了话语权。
如何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保障学生挑战高水准的机会。我与即将一同开课朱秀梅老师几番探讨,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能让学生潜心学习、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语言障碍等都要备入教案之中。一次次揣摩文本,一次次修改教案,直到上课之前,仍然在琢磨怎么才能更好的在课堂中发挥共同体的作用。
活动当天,区教研室黄洁主任在上课前做了“学习共同体”观课指导。每名听课老师需要选择一名学生作为观察者,观察学生的心理是否安全,课堂中有哪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精彩的发言,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困难之处。这样的研讨活动只评价学生不评价老师,这多少带给我些舒适感和安全感,也增添了我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接受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在课堂上,我以对话性的教学贯穿始终,在师生和生生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通过有机的串联和反刍,深化学生参与发言的获得感,强化学生表达的自信心。当看见原来从不开口的他参与小组问答后开心的笑脸,当感受到原本孤僻的她融入班级活动后微妙的心理变化,我内心暗暗涌起幸福的成就感。我知道,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能够开口表达就是对自身的一种突破,而这一突破也许就是他们学习英语的新起点,也许是他们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我想这对于我这个授课者来说,便是这次课例研究的成功之处,也是共同体的意义所在吧!
课后,参与课例观察的老师们也以“学习共同体”的小组模式进行了交流。每组先讨论交流,给出此次活动的关键词,谈谈自己自身的困惑和感受,最终以小组形式人人发言。老师们积极参与,讲出了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提出了观课中的疑惑和思考。每组互相倾听,慢慢发现小组之间的一些问题在别人的观点中解决了。在与其他教师的对话分享中,相互影响、相互鼓励,获得了对问题的不同观察角度和观点,从而在反思中建构新知识,实现了共同成长。这就是教师共同体的魅力!
虽然在学习共同体的道路上我才刚刚起步,但是我会一直探索前进。因为我相信,学习共同体课堂,会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学生的语言美丽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