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重新拿起这本书,源于自己在的TVB剧《刑侦12》,这部剧中林保怡饰演的丁洛仪有7个人格,刑凯有3个人格。之前还看过《24个比利》一书,我对人格解离症很有兴趣。
日常生活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患有抑郁、双向情感障碍、躁狂……等等我不甚了解的心理疾病,尤其是青年人患病的数量越来越多,还有人选择了轻生,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究竟如何活着,变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
大多数人都很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想不开呢?多大点事儿呢?对他们的评价往往是敏感、脆弱、玻璃心、钻牛角尖、不懂变通。这无疑更 是雪上加霜,让人沮丧,仿佛他们真的是不应该这样, 是有缺陷有问题的人。
本书的作者认为:创伤不断迫使我们直面人类的脆弱性、人类对同类之间的残忍,但创伤也揭露了人类非凡的复原能力。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症状看作是他们的力量之源,尊重他们的生存方式,看到他们承担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却依然可以成为充满爱的家长、老师、科学家、艺术家……
他们的创伤,不是我们造成的,但我们却可以选择如何回应,我们也需要在生活中作出选择,是冷眼旁观,是感同身受,是妖魔化,是充满爱意……
第一部分,作者透过与越战士兵不断深入地交流与探索,对创伤有了新的理解。
战后的士兵们虽然重返了社会,但恐怖的经历把他的大脑、思维、身体,都困在了过去。他们表面上假装过着正常生活,有的还事业有成,但他妈觉得自己的内心已经死了。很多人有酗酒、飙车、噩梦、嗑药、繁忙、工作……大脑不断闪回那个他们极力逃避的声音和图像。
有的人似乎经常和别人谈论他们的过往经历,但这些故事几乎不会触及核心,这些表面故事并不能描述他们真实的问题,痛苦依然无法缓解。
而在家庭中,发生暴力的事例就更多了,我们所谓的安全的港湾其实并不安全。创伤事件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打骂、虐待、目睹家暴、责骂……很多人认为,这是在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殊不知,这些经历为成年后埋下了深深的隐患,甚至等不到成年就问题频出。
逃学、有攻击性的孩子,常常就是有创伤性压力的表现,学校、社会如果也不能提供安全港,而成为另一个导火索,那么愤怒的对抗和惩罚带来的,就是不断上演的悲剧。
我不想责怪家长、学校或是社会,因为本身成年人就是带着各种痛苦生活的,他自己面临着很多的压力,如果遇到孩子哭闹不配合,很容易激发自己的创伤经历,理想的方式是成年人能率先看到问题,有资源和能力面对自己的问题,这样一代代的困扰就会慢慢一代代地解开,而不是毫无意识地传递下去。每个人开始看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会不同了。
在视频号上看到很多医生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觉得自己被理解了,接纳了。可见方法和态度是有的,但又有多少家长有时间有精力有耐心去尝试、改变呢?成年人积习已久,思维固化,想要改变,真的需要契机。
更简单的方法也许是吃药,但作者也认为,不能把吃药当做唯一的解决方式,与他们进行对话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压力反应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还是生理问题。帮人们了解、体验、容忍生活的真实,包括其中所有的愉快与悲伤,就是治疗者要做的事情。
作者说我们习惯于自己欺骗,痛苦的最大来源也是自我欺骗。我们擅长用期待式思考掩盖真相,自己骗自己。面对现实是非常困难的事,尽管如此,创伤患者也愿意作为志愿者,帮科学家和医生进行研究,脑科学也因此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对大脑及其运作机制越来越了解,就有机会更加积极地面对我们的过往。
《刑侦12》里,刑凯和丁洛仪当下都是警察,但他们都经历过童年的创伤,被家长毒打虐待、被同学欺凌、家庭成员的死亡……创伤事件频发。但他们两个从未放弃自己,直至最后,是他们发现了真正的罪犯就是他们自己。
而另外一些所谓的“恶人”“施暴者”同样也经历过创伤事件,但不同的是他们选择了麻木、报复、逃避、无意识地重复。
那么,你的选择是什么呢?
(未完待续)
本书结构
第一部分 创伤的重新发现
第二部分 创伤中的大脑
第三部分 儿童的心智
第四部分 创伤的印记
第五部分 康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