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书单,在满眼的绿色,匆匆的而过的电线杆,不断的山洞呼啸而过中,一闪一闪,《启功给你讲书法》终于在提上日程后看完了。
《启功给讲书法》一共十三章,目录为:
第一章 迷信由于误解 第八章 真书结字的黄金律
第二章 字形构造应该尊重习惯 第九章 如何选临碑帖
第三章 碑和贴 第十章 执笔法
第四章 文房四宝 第十一章 求人指正
第五章 入门练习 第十二章 参考书
第六章 学书“循序”说 第十三章 如何才能写好字
第七章 “用笔”说
第一章 迷信由于误解
(启功的目的:谈他的体会、他的理解)
1.写书法是沟通的符号,要让人看懂
2.书法是艺术也是技术,二者兼得,都很重要
3.书法就是语言符号,是艺术,跟其他无关,比如经学、其他艺术
4.书法是一种艺术,但不是拉低才高的艺术
5.书法革新,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为了革新而革新
第二章 字形构造应该尊重习惯
(创造文字的仓颉四目——说明文字不可能是一个人关门造出来的)
1.甲骨、金文还都处于不稳定的阶段,因此有些字不认识,但是有很多字有都有稳定的“例谱”,有迹可循。
2.共同认识的地方由习惯而来,写出的字要让人认识。
3.古代的字高且雅,近的低而俗——破除这种错误观念。谁的字你喜欢就模仿谁的
4.不要造字,因为最脱离标准书法的时候也遵守习惯范围的写法。造字也要遵循最基本的书写习惯。
第三章 碑和贴
(碑版法帖,俱出刊刻。而笔之干湿浓淡,仍不可见)
碑:原来是墓碑,后来演变成纪念性质的碑。一开始是正规字体——唐太宗行书——武则天草书——赵孟頫行楷。
贴:字条。唐太宗收集王羲之的字变成了卷
第四章 文房四宝
纸:纸不一定是什么样的纸,才算是练书法的纸。
笔:笔也没有固定的长相。
墨:现代墨水更方便。
砚:古人观赏,现代也可以是纪念品。
第五章 入门练习
(永不能似,且无人能似也)
1.小孩描红练习,里面试由简单到难的词语。
2.再大一点小孩,硫酸纸描写白底黑字字帖,再加上笔画练习、书写方法练习。
3.再进一步,对着字帖仿写。但这种有个问题:总是觉得写的不像,所以临帖还要读贴(梁同书的书法很漂亮)
4.临帖第二个问题:飞白不见了,因此古代的碑帖是不可不参考的,但是要批判的、带有分析的看这个碑帖,入门不能不临帖,但是不要被碑帖所误。(中划坚实)
第六章 学书“循序”说
学什么都有次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但是写字的次序是什么呢?没有什么次序,喜欢什么就是练什么,不要钻牛角尖,为了练这个字帖而练这个字帖。没有谁在先,谁在后,谁出于谁。
第七章 “用笔”说
1笔本来是一种工具,从木棍开始,一直进化到我们现在使用的笔。
2后来引申成用笔,其实也是字的结构,比如“王”上下横长,中间横短。
(苏东坡:好的笔就是在你写字时,手里不觉得有笔,这种笔就是最好的)
第八章 真书结字的黄金律(需要认真思考的一章)
上图为结字“黄金律”。古代字的结构所注要的地方。但是不是那么准确,也不用那么机械,但是重要的结构以这四个点为重点,是最要紧的地方。
写行书也是一样,在对楷书字结体重点理解了,行书就会行气贯通。有行气是因为A点都在一行里头,基本上都一条垂直线,虽然摇摆,但是气是连贯的。
紧的密的左边靠上边;松的宽的下面右边。
启功总结:写字时:第一不要注意中宫,而要注意四个五比八的交叉点;第二,就是不要真正的横平竖直。
第九章 如何选临碑帖
1.就像找对象,找你手边的那个,找你爱的那个,而且要自信,常看常写,而且要专心写,“专心学之,便可名世”;
但又跟找对象不一样,可以“见异思迁”,可以换帖;
2.临帖总也临不像,不追求这个,学的是人家的方法,怎么写好看怎么写。
3.临帖过程:一先仿写;二薄膜描一回(字与字之间、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第三回再仿写
4.临帖要有自己的创造性,按照古代的方法去做,吸收其中最有效的成为,为我们作用,为我们创作做借鉴。
第十章 执笔法
把执笔比喻成熬汤做饭。没什么神奇的地方,跟从古至今的作息习惯有关系。从席地而坐到有桌子,每个时代的握笔方法都不一样。
第十一章 求人指正
每次问人每个人给的答案都不一样。最有用的办法就是自己先写,选最满意的十张贴墙上,每天端详,每天更换。孩童老人,每个年龄段都可以开始练,都有自己的优势。
第十二章 参考书
不要在写字的时候去看参考书(启功主要指的是一些理论书,有些理论书上的理论已经不可考,有些不实用,有些用不了,有些确是字有些价值)
第十三章 如何才能写好字
【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划顾盼始不呆板】
跟大美人一样,看着一定是和谐的,是美的,是有特点的,而不是说五官哪里都好看,但是拼凑在一起是不和谐的。
另外,没有百分百完美的好作品
最后,破除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