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是使人之生命丰富的过程。读书、学习是认知自然和世事的起始,是建立自我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游历世间则是校准个体价值观念完善人生的最佳手段。
这世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人极少,毕竟人的一生是短暂的除了有益的学习、实践,生命中还有许多其余必须要做的事,比如婚姻家庭的琐碎、看似无用的社会活动以及不得不行为的生存生产事件。当然人所做的一切不能简单用有益还是无用来划分,所做出的事实都是人这个实体的一部分,少则不完整。
社会发展到如今这个年代,信息的获取方式较旧时代不知演进了多少,外出交通的方式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人依然不多。每个时代有其发展的代价,我们现在的人自然比过去的人普遍有见识,享受到的物质更加丰富,幸福感也更强,但多数人一生行为的事实仍是看似“无用”的多于“有益”的。这是因为人头脑中循旧以及消极的意识往往多于积极的导致人更习惯于待在低势能位而不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但人的需求和欲望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且仿佛永无止境。
人是极度“善变”的生物。
生命的基质只会衍生生存的基本需求,吃饱喝足延续种族就可以。但自从人具有思维意识后,人就变得充满欲望和富有侵占行为,所以人才有那么多痛苦而又有发展变化的动力。在具体的物质条件下和认知有限时我们可以做到随遇而安甚至安于现状,在得到有限的全部幸福的同时我们也会有着各种因生存和生活的苦恼。这些苦恼是幸福的伴随物,源于生存而不曾掩盖生活的全部,因此恰恰因为有苦恼和幸福的对比我们才有幸福的体验,有着继续生活的动力。
人极少能够真正经受住或具体或抽象的诱惑,一旦个体真实的感受到比之现在的生活有着更好的可能时尤其自以为努努力就可以得到,那么我们就注定无法抑制对于想象物的欲望。但人的见识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也就决定着我们无法逃离“得不到”与“已失去”的痛苦。
绝大多数人是无法隔绝这两大类痛苦的,但我们可以少去制作和承受这些,因此要求我们必须认识真实的社会和人生并承认接受ta们的时代局限性。
首先我们应该尽力借助“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两种基本方式去正确认知这个社会和我们的生命本质并找到边界以此界定我们的能力和目标可行性。这两种方式前者是开启认识而后者是校准认知从而最终创造幸福的人生。
以上是总体的方略,当我们知道了正确的人生行进方式后,最重要的是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做最真实的自我以及自我能力存在着边界。如此我们才可能在制定人生目标与计划时去避免不切实际的奢望而在一切经过努力就实现的目标下奋勇前行。我想在正确的目标计划以及价值引导下又有着合理的人生激励机制,那么人生必然是幸福多于痛苦的。
一切“唯心”但我不唯心,外界存在不因人的心存在,但人的“心”因外界而改变。因此让人“心”去浪荡使之见识风暴和平静,让“心”不腐朽则人必然可以绿色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