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第八章: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解析:
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讲,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讲,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宋两国的历史资料和知礼人才不足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和懂礼的人才,我就可以验证这两代的礼了。”
写在前面:
《论语》今天我突然有种感觉,以我现在这样的速度,想要120天读完《论语》可能有点不现实了。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书里的每一章细细读来都有深意,也能启发自己的思维去总结反思很多生活中的人和事。
假如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一周不用就可以全部过一遍了。可是读完之后,字都见过,但是说的什么马上就不记得了,读了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为了不辜负夫子们为了传承智慧而辛苦收集记录付出的心力,我决定《论语》不跳不漏,好好研读,好好输出,直至完全读完为止。
所谓初心不改,不是一定要局限在条条框框里完成一个任务,关键是能够实现最初的愿望:读圣贤书,传播优秀的人文思想,提升自己也能帮助有缘人。
言归正传:
今天读的这一篇,乍看起来好像一段自言自语的碎碎念,却能从中看到孔子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
从参加工作以来,有很多人都曾好奇的问过我:“为什么你在面对任何矛盾纠纷的时候都能够保持一种理性,而且在分析对错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要凭证?”甚至,很多人都在与我共同处理过一些矛盾纠纷之后,都一致替我可惜:为什么你当初没有去学法律?
其实,大家好奇的只是我在处理问题时对证据的重视,以及对保持处理结果能符合公平公正原则的态度,一点都不像文科生的感性。
我从来没有刻意的告诉过别人,17岁之前,我就读完了《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和《卫斯理》系列的131本书。
书已读过那么多年,里面的很多故事都渐渐淡在了记忆里,但是有一样东西却从那时就留存在了我的心里:凡是要讲求证据,任何事情最后的定论都要能凭事实还原真相,才能让众人信服。否则,随时都可能会被误导,定论也随时可以被推翻。
正是得益于读书时跟随主人公在断案追踪时的思维方式,深深的影响了我的思维模式,让我今天在任何动听的言语面前都不会轻易的失去了自己判断事物的标准,因为我只会在事实面前下决断。
也正因为这样的态度,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我都能够保持住自己在工作上的公平公正,同时也让自己能够严谨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有一天傍晚,好友开着车来到我的店里找我。一进门他就陷在了沙发里不出声,看上去有些心事。我赶紧给他泡了杯茶,轻声问他怎么了。
他突然说出两个人的名字,让我帮他分析一下这两个人怎么样。
我一时间被他问到莫名其妙,想了一下我回答他:“你让我分析一下这两个人,我也可以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但是如果你是想用我的看法做什么事的判断依据的话,我就不会说了,也不敢说,因为我的看法不能代表什么,毕竟我没有长时间与他们相处过,也没有在具体的事情上有过接触,如果你不告诉我是为什么,我不能随便说。”
“昨天带着他们两个人出差,去的时候我开的车,回来的时候,累了在车上睡了,他们开的车,但是我晚上回到家停车的时候发现一个装钱的信封不见了,里面有一笔钱。这个期间,车上只有我们三个人。”
听完他的话,我大概明白了他的意思,他想分析一下钱是谁拿的,是一个人拿的,还是两个人一起拿的。
很明显,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除了那笔钱牵涉到两个人的清白和名誉,还牵涉到大家彼此之间的信任。更重要的是那两个人平时是他的左右手,一点失误都可能会带来很不好的影响,所以必须慎重。
这时,我也能理解了他进门时的面色凝重,任谁遇上这样的事也不会心里面舒服。他来找我问看法是因为我帮他组织过几次团建活动,对他公司的人有一定了解。
可是,我一不在现场,二不清楚具体情况,我怎么敢发表意见呢?
事情已经发生了,他既然来了我也不能坐视不理。思前想后,我决定和他一起分析分析。
首先,我告诉他,我们要先排除一下别的可能才能在自己人身上来找线索。有没有可能是漏在了其它地方?别人有没有可能接触?……
一点一点的排除可能后,我最后问他:“有没有可能还在车上只是被遮住了没看见?”他说车上有找过了,没看见,能找的也都找过了,但不敢百分百的确定。
“那今天有没有别人动过车?”
“没有,今天只有我自己开。”
“我们再到车上找找吧!”
“车在门口,我已找过两次了,要不你帮我看看吧!”
看见他那样子,我只好拿着车钥匙自己去看。在车上翻了一遍,的确没有。
我坐在主驾位上心里暗暗地叹息:难道在金钱面前,人心真的如此不堪吗?脑子也不禁开始审视起他说的那两个人,平时接触时也不觉得是那种见财忘义,胆大妄为的人啊!如果真要分析他们的动机,该从何说起呢?
一边想着我一边迈步下车,因为我穿的裙子较长,我下意识地收了一下裙摆防止挂扯,低头的一瞬,我突然想起来座位底我还没看过,瞬间我仿佛又看到了一些希望。
天色已晚,我又近视,座位底看不清。我赶紧跑回店拿手机,他见我跑进店啥都没说抓起手机就跑,也跟了出来。
看见我打开手机的电筒照主驾位的底他就笑道:钱又不会长脚还能跑到下面去?我找了找主驾位没有,又准备去找副驾位,一边绕着车走一边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找清楚一点才能放心去分析人,要是冤枉别人就不好了。
拉开副驾位的门,我弯腰拿手机照过去,只见一个黄色的信封斜卡在座位底。我兴奋得大叫:“快来,快来,看看是不是这个。”
闻言,他冲了过来,顺着光伸手抓过去。手一摸到信封,他就跟我确认了:是的,就是这个。待他扯出来,打开信封看了一眼,跟着长舒了一口气:原来在这里!
终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锁好车,回店里坐下,他慢慢回想。可能是在中途休息去洗手间时把外套放在了坐位中间的扶手上,坐回时拿衣服没注意口袋里的信封滑下去了,导致了这场误会。
我们俩都庆幸没有一开始就去猜测人心,不然的话,肯定会有一场闹剧。
我们的确可以去做推理猜测,的确可以去设想怀疑,可是没有证据,能用什么证明呢?
就如孔子说:这个国家的礼我可以讲,可是我没有相关的证明,只是证据齐全我才可以验证。
如果遇事没有这样的严谨态度,仅凭主观臆断,随时是会出问题的。
孔子在“礼”学上已是非常的专业和熟悉了,他依然不会对自己没有亲眼见证又不能找到证明的信息做武断的定论。
这也是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不管你面对什么问题需要做论断,都必须要以事实做依据,那怕是在你最熟悉的领域,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也不能盲目揣测,更加不能妄下定论。
尊重事实,尊重真相,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之乎者也”里有着很认真的态度,认真就是一种严谨,我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