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简单的讲就是给企业看病的医生。由具有丰富经营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与企业有关人员密切配合,应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进行调研、诊断,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指导方案的推行实施,以达到解决问题、达成企业的经营目标、推动企业健康稳健发展的目的。
管理咨询与培训大不相同。培训以理念为主,解决共性问题,解决问题点;而咨询以实操为主,针对企业实际情况解决个性问题,而且是系统地解决问题,需要创造性思维。咨询项目中也有培训,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导入理念、达成共识、讲解方案等。
目前,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个人认为在现实的“咨询市场环境”中有两个突出问题是阻碍咨询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是客户问题。企业现有的管理者大多数都是都是“久病成医”,认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行业和企业,自己有办法解决好自身的管理问题,往往是不到“绝症”的时候不会来找你。这也是国内具有实力的咨询机构开办管理商学院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自身问题。咨询行业目前的运营方式存在问题,基本属于被动经营。以咨询产品为例:由于咨询产品都是依据客户需要而进行的个性化定制,所以在没有“明确需求”和“切实认清问题所在”的前提下,“咨询产品”是不能被提前生产出来的。在现实的咨询业务接洽过程中,客户需要先付一定比例的费用,承担咨询项目风险。虽然在业务接洽的时候我们都会大谈自身在咨询行业的实力和同类型客户的成功案例,但是在知识结构和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客户往往表现出比较高的风险意识。这比客户去买一个实物,比如“汽车”要难下决定的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咨询项目谈判周期长,咨询项目难以签约的主要原因(需要不断沟通、促进彼此了解、认知和认同)。
关于第一个问题,已经有一些比较成熟和较为有效的办法,比如:办商学院。当然这可能对小的咨询机构不太适合。小的咨询机构更应该专注于某一领域或某一类行业,通过“专”和“深”逐步来建立口碑和品牌效应。
比较难解决的是第二个问题:我们能够实现做为个性化定制的咨询产品能够被提前生产出来吗?是否能够让我们的客户在商务接洽的时候就能感受到我们咨询产品的最终使用价值、进而不用在犹豫不决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交流和探讨的话题!我想至少是可以在某些类别的咨询项目中是有可能实现的。当然这个问题是否实现讨论到最后可能会是一个法律问题,毕竟作为智力型的服务产品,它的发展需要知识产权法的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