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书 其之一 - 我与书的故事

好多年了,零零散散的记录,多是日常生活和心情写照,为了能让文字保留的相对长久,基本都写在了搜狐博客。本就不是一个热门的平台,快节奏的生活也逐渐淘汰了大段文字的书写,由此推断出搜狐博客早晚关门大吉,就像过去时的msn space。碰巧搜集写书评的文章,里面提到了“简书”,好像以前也听到过,想试试写书评,也顺便记录些日常种种,于是就有了这第一篇文字。


实际上,儿时的我是喜欢阅读的,还特别钟爱科普类的读物,当时好多小朋友居家必备的《十万个为什么》是我的最爱。那是小学时某个生日的礼物,在那个冬天的放学后的下午,爸爸到学校接我一起去书店购买。我买的这套是第二集,共5册,后来才知道还有7册一套的第一集。无奈在那个各种物资都很匮乏的年代,在那个中小城市里,再也无缘见到。

心中的执念让我最后买到了厚度如新华字典般的合订本第一集,市面尽是些仿冒品,知道这并不是我想要的那个第一集,但是那种兴奋感还是不言而喻的。对里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关恐龙的篇章,翻了又翻,看了又看,对生活在远古时代的恐龙如数家珍,也顺便记住了诸如白垩纪、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这些地质年代名词。儿时的积累让我得意了好久,现在也会偶尔得意的说出几个。

直到前两年,兴趣使然在网上搜索到了详细的地质年代图示,那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科学网站,不自量力的首先下载了英文版,太过吃力而配合中文版阅读还是头晕眼花,这时才意识到儿时的那套《十万个为什么》是如此的可爱,没有把孩童的兴趣扼杀,反而激发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与科普的痴迷对比,对文学作品的关注可是差得多,那个时代好像还在推崇经典的大师作品,鲁迅、冰心、巴金这些文学巨擘,还有比较深刻的探讨社会问题,带有某种程度的批判性的文学作品。这些缺乏娱乐性、主题沉重、内容深邃的“巨著”,自然无法调度我的阅读积极性,甚至还不如读作文书有趣。

当时家里卧室的门后,有一个装满书的壁橱,无所事事的寒暑假时间充裕,我不止一次的倚在门上,在柜子里翻找感兴趣的读物。里面有很多不知是爸爸还是妈妈读电大时的教材,多是近现代文学作品的章节汇编。可是无论我怎样尝试,都很难体会到文字的优美和故事的精彩。于是心里埋下了固执的念头,这些书都是给大人读的,等我长大了自然就会读懂。


然而,进入青少年时期,我的注意力转向了漫画,早就忘记了年幼的自己的天真想法。与同龄人仅关注日本漫画不同,我对国内漫画也是青睐有加,算得上国内比较早的关注国漫的人群。

可能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漫画书不属于阅读的范畴。可是漫画确实影响了我的兴趣和审美取向,并延续至今,以后会单独写一篇文章,详细的写写我和漫画的故事。

这里有个小插曲,曾经让我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文学。故事开始于小学三年级的作文辅导班,当时课外辅导班还不像现在这样司空见惯,就像参加课外活动一样,各个班的同学一起在周末参加作文辅导。已经不记得是不是强制,但学费肯定是必须的。课上由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写作文,他在台上讲解,并在黑板上不连续的记录内容,最后留给大家时间整理成连贯的作文,排队打分批改后当天的课程就算完成了。

两位老师是夫妇,40岁左右,是当地某中专或大专的老师,利用周末时间课外辅导。刚开始都在学校上课,后来慢慢转到其他学校,上课的同学自然也是所在学校占大多数。有一年的冬天,辅导的学校转到了市郊的一所小学,每次上下课都要爸爸骑自行车接送,很是不便。

同班同学都因各种理由不再参加,只有我不间断的坚持了好几年。两位老师上课前都会以一个故事开场,故事的内容格外地引人入胜,并且总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留待下回分解,同学们惦记着精彩的情节,下节课自会乖乖出席。在那个老师们还多是拿腔拿调的年代,这样的课程的设置还是很有新意的,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心。两位老师都是热血的文学青年,两人合作创作了好几本书,经常在课上提到中国还没有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多年后莫言获奖,他们应该也了却了心愿吧。

爸爸与两位老师关系不错,有时帮他们办一些事情,他们自然对我多了很多关照。除了老师们最常做的课堂多提问外,还把我收入额外为有文学潜质的同学办的小班,经常免费给大家课外书阅读,我前后一共收到了3本。一本是三毛的《谈心》,一本《莫里哀文集》,还有一本莎士比亚的选集。遗憾的是,文学天赋不足,除了偶尔翻看三毛的作品,另两部并没有兴趣,特别是被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搞得晕头转向。后来,学习越发繁忙,我还在学习国画,对写作文也没有什么劲头,这个作文辅导班就不了了之了。

最后一次见到两位老师是在2001年的深秋,晚饭后和爸爸妈妈散步,在街头看到一个贩卖小摊位,仔细辨认发现是他们夫妇和几个学生,原来是几个人在一起销售新作,书名《红记》。和他们亲切的聊天,并买书以示支持,请他们在扉页题字留念。和其中的刘老师约定,考上大学在去学校的火车上读这本书。

可是,我失约了。第二年高考失利,等到隔年读大学时,早就忘了读书这码事。不过这本书却一直保留着,从老家到大连,几次搬家都完好的保存着。直到去年春节前,突发奇想找到这本书开始阅读,民国时代成年人的爱情故事,内容还是很吸引人的。只是春节日本游玩,节后又转到福州工作,书的阅读就中断了,停在了放着书签的位置,再次打开不知又是何时了。


高中时代,学校兴起了办报纸的风潮,内容自己组织,费用同学筹措,以班级为单位出版。那真是个文艺的年代,少男少女们把热情投入了有点比拼味道的活动中。比拼的内容除了版面设计,最重要的肯定还是内容,组织者开始向大家邀稿。直到这时,文艺青年纷纷浮出水面,贡献出一份份异常精彩的文章。

显而易见的是,了解别人怎样写,自己才有可能创作,精彩的文字背后必然是大量的阅读支持,让我羡慕的同时更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虽然办报的激情只持续了半年,却引起了校方的关注。学校成立了文学社,定期组织活动,还出了两期校刊,算是官方的肯定和支持。


高中以后,可以读到的书很多,可选的范围也很大了。一方面是网络的兴起,电脑逐渐普及,图书开始电子化。当时曾经在市面上看到过鲁迅、冰心、金庸、古龙、琼瑶的全集,收录在一张只要5元的光盘中,现在还保存着鲁迅和琼瑶的光盘。

少年少女感情细腻敏感,再加上2000年前后《还珠格格》的爆红,曾经对琼瑶作品很感兴趣。打开电脑,启动程序,琼瑶某部连续剧的背景音乐响起,每一部作品的封面并排呈现,诗情画意的封面很是吸引人,忍不住点击翻看。可以随意在几十部作品中免费挑选阅读,真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高考前非典爆发,学校强制停课,在复习时间如此紧迫之下,依然对着电脑读了《一帘幽梦》。高考后的一周阴雨绵绵,又阅读了《烟雨蒙蒙》,当时的天气与剧情相得益彰,随着剧中人物的波折心情起起伏伏。多年以后,一直认为《烟雨蒙蒙》和《一帘幽梦》是琼瑶众多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可能与当时的心绪有关,也可能这两部作品确实当之无愧。

另一方面,各种形式的盗版横行,当时市面上出现了若干名家合集,只要10块钱。虽然纸张泛黄粗糙,字体严重偏小,但收录的内容分量足,很少有错别字,最重要的是价格便宜,非常适合学生购买,反而给人一种物超所值的感觉。和同学借了《席慕蓉全集》,自己又买了《三毛全集》,为数不多的课余时间,分别瓜分给了看漫画、画漫画和阅读。曾经为席慕蓉略显悲伤的诗句打动,也为三毛的异域之旅痴迷,但是,这些阅读的目的性还是很明显,那就是为了高考作文服务。

在“动机不纯”的掩盖下,在少年时读到这些极具人文气息的作品,还是值得的。


年龄的增长让我对漫画的关注减弱,原因在于增长的阅历不再满足于大多数少年漫画的拼杀冒险和少女漫画的情意绵绵,需要一些有深度的、可以引发思考的故事和题材;网络的盛行令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变化,传统的盗版不再盛行,国内正本漫画市场的薄弱及引进的严苛限制,也使得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漫画书越来越少。

于是,为了增加个人修养,补充知识结构,性格使然开始回归文字书。那些年,网络和盗版的活跃,酝酿了一系列日后的大IP,比如《明朝那些事》、《盗墓笔记》等,炒红了于丹、易中天这样的文化名人。这些文化类的通俗作品,以及后来盛行的文改剧,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书、新剧、新作者和新明星。

那时网上购物刚刚起步,衣服和食品还不是主流,消费者们多处在观望和犹豫中。心中盘算,买书和CD可能会比较合适吧,于是就有了《杜拉拉升职记》。当时上班刚刚一年,工作内容并不复杂,没有业绩压力,但是公司的管理非常严格,无形的压力反而更大。希望能通过读杜拉拉,帮助我尽快的习惯职场生活,在工作和休闲中找到平衡。

可能是很多年没认真的阅读文字书了,尽管没有智能手机分心,注意力总是很难集中。我确定读书是有益的,带着这样的信念,强迫自己在周末的午后一定读书1-2小时。特意去图书馆办了借阅证,每次去图书馆都翻山越岭般的换车过去,单程就要花去1个半小时,现在回想有点嘲笑自己的执著。搜集了几本口碑不错的职场小说,又搭配渡边淳一的情爱小说消遣,几年下来慢慢培养了阅读习惯,并且从心里喜欢上了阅读这件事。

2015年地铁开通,通勤时间和条件都大幅改善,偶然在地铁上看到有人读电纸书,小巧方便,随时可以拿出来阅读。我对这个东西并不陌生,已经买了一大一小两种尺寸,大的用来看漫画,小的读文字书。可能是买的比较早,技术不够成熟,两个电纸书的体验感都不理想。网络上的电子书资源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在排版质量不佳,新书也很少,所以并不是我阅读的首选。

到2015年时,经过几年的市场探索和技术更新,电纸书的市场日趋成熟,亚马逊对有的图书同时推出实体书和电纸书,后来则完全改为销售电子书,这是早期很难预料到的。操作的便利,使用的体验感大幅改善,我开始逐渐专注电纸书阅读。

每天的往返通勤时间是我最期待的时光,40分钟的时间可以阅读很多内容,车上嘈杂,多次尝试后感觉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容易被打扰,阅读小说等休闲类读物比较适宜。

近几年,陆续收集了很多电纸书,除了类似DK那种大开本画册类图书外,已经很少再购买实体文字书了。阅读的兴趣是文史类的偏多,最喜欢世界古代史,内容如同小说般跌宕起伏。最初只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感兴趣,今年阅读了很多中世纪的图书,后续的蒙古、突厥、土耳其历史都有所涉猎,就像一个拼图游戏,慢慢拼凑出一幅完整的图画。


这个回顾不觉写的很长,而且可以更长,更细致。边想边写,就像和老友叙旧,我说这样他说那般,涂涂改改,不断修正,断断续续写了一周,居然也有几千字的篇幅。

这些年每周只写一篇不知所云的随笔,经常没头没尾,可能只有文字的描述得到了锻炼。去年读过一本教人如何写作的书,叫《金字塔原理》。读的时候很兴奋,甚至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待到自己下笔,早就扔掉了那些条条框框。

能写这么多,这么久,善始善终,是让我很吃惊的。其实不管长短,想说的只有一件事:书陪着我成长,时远时近的,从未离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68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66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16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36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4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43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29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7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18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7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70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2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6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95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8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