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
黄帝问道:我听您讲了九针道理后,觉得多而广博,难以尽述。
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shà]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我想听听其中的重要道理,以嘱咐子孙,传于后世,刻骨铭心,藏于肝肺,严守誓言,不敢轻易泄露,使这些道理符合天体运行的规律,有始有终,上对应日月星辰周历天度,下符合四时五行阴阳的变化,盛衰相互更替,冬阴夏阳,人是怎样适应这些自然规律呢?我想听这方面的道理。
【歃血:古代盟誓时的一种仪式。】【副:符合】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岐伯回答说:问得多好啊!这是天地间极其精深微妙的道理。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黄帝道:我想听听这个微妙道理,相合于人的形体气血,来决断生死,是怎样一回事呢?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岐伯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一为阳,代表天;二为阴,代表地;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以应九野之数。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可以用它来决断死生,处治百病,调治虚实,祛除病邪。
帝曰:何谓三部?
黄帝道:什么叫做三部呢?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岐伯说: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候,三候,是指天、地、人。必须要有老师的指导,才能掌握三部九候的规律。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上部(头部)的天候,即两额太阳穴处动脉;上部的地候,即两颊大迎穴处动脉;上部的人候,即耳前耳门穴处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中部(上肢)的天候,即手太阴太渊穴、经渠穴处动脉;中部的地候,即手阳明经合谷穴处动脉;中部的人候,即手少阴经神门穴处动脉。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下部(即下肢)的天候,即足厥阴经足五里穴(男)或太冲穴(女)处动脉;下部的地候,即足少阴经太溪穴处动脉;下部的人候,即足太阴经箕门穴处动脉。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所以下部的天候可以诊断肝脏的病变,下部的地候可以诊断肾脏的病变,下部的人候可以诊断脾胃的病变。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黄帝道:中部的候怎样呢?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岐伯说:中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中部的天候可以诊断肺脏的病变,中部的地候可以诊断胸中的病变,中部的人候可以诊断心脏的病变。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黄帝道:上部之候又怎样呢?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岐伯说:上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上部的天候可以诊断头部的病变,上部的地候可以诊断口齿的病变,上部的人候可以诊断耳目的病变。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
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候为天,三候为地,三候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候。脉的九候,对应地的九野,对应人的九脏。
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所以人有肝、心、脾、肺、肾五神脏和膀胱、胃、大肠、小肠四形脏,合为九脏。如果五脏衰败,神色就会枯槁,枯槁的人病情危重,乃至死亡。
帝曰:以候奈何?
黄帝道:诊察的方法怎样呢?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岐伯说:必先度量病人的身形肥瘦,了解病人气的虚实,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必先去除血脉中的凝滞,然后调补气血的不足,不论什么病都是以达到气血平和为准则。
帝曰:决死生奈何?
黄帝道:怎样决断死生呢?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岐伯说:形体壮,脉反细,气短,呼吸困难,危险。形体瘦弱,脉反大,胸中喘满多气的是死亡之症。形体与脉象一致的得生。脉象参差不齐的得病。三部九候之脉与疾病完全不一致的,主死。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chōng]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上下左右的脉搏,应指如舂捣谷物一般参差不齐的,病必严重。上下左右的脉搏不一致,而又息数错乱不可计数的,是死之症。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诊察中部虽然独自调匀,但与其他众脏器不一致的,也是死症。诊出中部脉气衰竭,眼睛内陷的,也是死症。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内陷说明内脏精气衰竭,所以预后不良。】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黄帝道:怎样知道病的部位呢?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岐伯说:诊察九候脉的异常变化就能知病变部位。九候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热,或独寒,或独陷下(沉伏),均是有病的现象。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用左手在病人左足内踝上五寸处按着,用右手指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左手即有振动的感觉,如其振动的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脉搏应手软滑匀和,为正常;如其振动急剧而大,脉搏应手混乱不清的,为病态;脉搏应手微弱迟缓,为病态;若振动不到五寸,用较大的力量弹,也没有反应的,是为死症。
【弹:古代的叩诊法。】
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
大肉消削、筋骨疲惫,身体不能行动,是死亡之征。中部之脉忽慢忽快,为气脉败乱之兆,亦为死征。如脉代而钩,病在络脉。
【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脱肉身不去”说明脾胃衰竭,肝肾败坏预后不良。即使脉象不明显,也要引起重视。后面“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代脉: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歇止,如每跳五次停一次;或每跳三次停一次,甚至有每跳二次停一次的。】
【钩脉,夏季正常的脉象。稍坚洪大,来盛去衰,如钩之状。】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
九候之脉,应相互适应,上下如一,不能有参差。如有一候不一致就是病态,有二候不一致病就会加重,有三候不一致病就危险了。所谓不一致(后),就是九候之间脉动的不相适应。
察其藏府,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胜死。
诊察病邪所在的脏腑,就可知死生之期。诊察时,要先知道正常的脉,然后才能知道有病的脉,若见到真脏脉,就到了克己的时间,就要死亡。
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足太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双目上翻,眼珠不能自由转动。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黄帝道:冬为阴,夏为阳,脉象怎样与它相应呢?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
岐伯说:九候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阴,主冬令,所以死于阴气极盛的子夜。
【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三更。前日夜11时~当日凌晨1时,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脉象洪盛躁动、喘的很频繁很快的,为阳,主夏令,所以死于阳气旺盛的中午。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
寒热交作的病,死于阴阳交会的黎明。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五更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每天清晨的3~5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
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
热中及热病,死于中午阳气极盛的时候。
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病风死于傍晚阳衰的黄昏;病水死于夜半阴气极盛的时候。其脉象忽快忽慢、忽迟忽急,一天中如四季的气温交换的时候(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死亡;如果形体败坏肌肉脱瘦,虽九候协调,但仍是死亡的征象。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 “一更”。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病风,是患风搐或风痹病。】
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七诊的脉象虽然出现,但九候都是顺于四时的,就不一定是死症。所说不死的病,指新感风病,或月经之病,虽然像七诊的病脉,但却不相同,所以说不是死症。
【七诊:七种病脉脉象。指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
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yuě yī]。
若七诊出现、其脉象有败坏的征兆,这是死症,死的时候,必发打嗝儿等证候。
【哕噫,意思是指打呃;打嗝儿。】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所以治病的时候,必须详细询问病情初起情况形和现在的症状,然后按各部分,切其脉搏,以观察经络的浮沉,以及上下逆顺。如其脉来流利的,不病;脉来迟缓的,为病;脉不往来的,是死候;久病肌肉脱瘦,皮肤干枯无华粘着肌骨,亦是死候。
诊察寸口脉象:
太过不及:识其阴阳之偏胜;脉之长短促:知病在头、足胫、肩背;
脉之沉紧浮盛:分表里外中;脉之盛滑小实坚:别病之内外;
脉之小弱涩滑浮疾:辨气血正邪之盛衰,别病之久新。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黄帝道:那些可治的病,应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
岐伯说:病在经脉的,刺其经脉;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使它出血;血病而有身痛症状的,则治其经与络。
【浮络:位于皮下浅表的络脉。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浮络与表浅的静脉相合,亦名青筋。】
【孙络:其向浅层与皮肤中的浮络相延续,向深部则经由更大的络脉与经脉相通,是联系深部组织与表皮的中介结构。】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
病邪留在大络,则用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缪刺法治疗。邪气久留不散而形体消瘦的,当于四肢八溪之间、骨节交会处刺之。
【缪刺:古代刺法名词。是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穴位的一种方法。】
【缪为交叉之意。缪刺主要应用于:虽有身体外形疼痛的症状,但脉象(九候)正常的。】
【溪:指肢体筋骨、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罅[xià]隙、缝隙或凹陷部位。大的缝处称谷或大谷,小的凹陷处称溪或小溪。】
【八溪:即八虚。指双侧肘窝、腋窝、腘窝(膝后之曲处)、腹股沟(髀、骻、髋内侧之曲处)。】
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
上实下虚,切脉时找到脉络郁结的部位,刺出其血,以通其气。
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眼睛上视,是太阳经气不足。眼睛上视而又定直不动的,是太阳经气绝竭。这是判断生死的要点,不能不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