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门》这本书听过很多次了,对于作者韩寒,也很熟悉了,但很遗憾,以前没有静下心来读过他的书。也很幸运,因为这本书很出彩,很荣幸读到它。
看这本书最惊喜的就是韩寒的语言风格,这也是我第一次看一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此犀利,类比,想象力如此丰富。因而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惊叹连连,甚至拿出了小本子一个一个的记录着那些精彩的类比。比如他说主人公的文科成绩比理科成绩优秀,就像两个侏儒比身高,高了一厘米而已。比如他说主人公的父亲很读书,不读,爱炫耀。就像一个人在粪坑边待久了会染上粪臭,太相信在书堆里待久了,也会染上书香等。书里有大量有趣的类比,所以本书读起来轻松有趣。当然,这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说,语言驾驭能力还不够,所以有些地方用了太多类比,读起来有点牵强,但这并不影响这是一本优秀的作品。
作者韩寒高中退学,“离经叛道”,在那段读书的时间里,对学校的教育很批判,对现实无力想逃离。而这本书作为作者的第一部小说,自认有他身上的影子,主人公很多事情都是韩寒的亲身经历,读起来就格外有趣。本书讲述了一个特别普通的上海中学生林雨翔的读书生涯的简单小故事,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读书时成绩不好,家里会花大力气给他补课;考高中时,差点分数,家里会花钱帮他买进去;读书的时候喜欢一个女孩子,也没有精彩的交集故事;他去了好的高中,学习依旧很吃力,垫底学渣;他熟读经典,才华横溢,却依旧不被认可;他努力想要改变,却发现努力的意志力太薄弱…..
天啊,太真实了吧。现在很多的作品里都是主人公天赋高,才华横溢,运气加持,有主角光环等。而韩寒的作品就是告诉你,主人公也想努力,也愿意付出努力。可是在这种教育背景下,他的努力难有成效,他依旧普普通通,甚至垫底。主人公他优秀有才华,可是他不适应那些生活。是高考制度的问题?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吗?
《三重门》的名字来自《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三重”指的是“礼仪”,“制度”和“考文”。作者就是说这三重门如三座大山,每一个人都在努力跨过这三道门。可是努力了,就有用了吗?跨过这几道门能代表制度的合理吗?这是教育的意义吗?
作者很有想法,他就是通过主人公的普通,不及格,成绩垫底向这个社会宣告,那又怎样?毕竟现实生活里,他退学了,现在依旧过得很好。他想靠稿费养活自己,他写出来很多精彩的东西,他喜欢赛车,他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赛车手,他想当导演,他就导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普通人,依旧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热爱,过精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