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东桥,进士出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是王阳明的友人,跟阳明是通过书信的方式交流,来文引经据典,又能洞察时弊,所以,阳明常常会说“吾子固已一句道尽”“若吾子之高明”等语,看他们的来言去语,象看高人对弈,真是步步惊心、句句精彩。
顾桥东洞察时弊指出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只有阳明提倡的诚意之说,才能针砭病入膏肓的学子,价值不可估量,使阳明既沾沾自喜,又不能居功自傲,告诉顾东桥说,“诚意”之说原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要义,自己只是发扬光大了而已。窃以为时下学者也存在务外遗内、博而寡要的问题,寡廉鲜耻、沽名钓誉之辈众多,需要从诚意入手,求理于吾心,一心于为善,体究践履,实地用功,知行合一,内外兼修,方可无愧于心、无愧于时代。
顾桥东用知食乃食、知汤乃汤、知路乃行对知行合一不分先后提出质疑,阳明毫不留情地指出“吾子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告诉他,人定先有了想吃的心,之后才能知食,想吃的心就是意,也就是行的开始,食物进了口,才能知道味道的好坏,行路亦然,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然后行路,然后知路岐之险夷。
顾桥东说真知即为能够去行,不行不足以称知,但是如果真的认为行即知,又怕有的学者会专求本身,遂遗物理了。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就是说,你对道理是否知道的深切可以从你的行为中看出来,而行为的正确精准与否又反过来影响到对事物的理解,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将所学所用付诸于实践,切勿纸上谈兵,空有才学,而实践过后,也会知道对问题的掌握是否到位,措施是否精准,才使自己不至于为近闻障蔽而不察,才能够尽其心、尽其性矣。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