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暑热难耐,读一首清凉的夏日诗词,让你清凉一夏。
1.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出自唐代高骈的《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水晶帘 一作 水精帘)
“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水光潋滟,蔷薇满架”,诗人用近似绘画的手法,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夏日风光图。诗中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出现,但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
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中 一作:终)
此诗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前四句写夕阳西下,素月东升,披头散发,开窗闲卧,享受着清凉的感觉。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得到身心两方面的快感。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一时叹为清绝”(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的感受。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写得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景及意达到浑然一体,极富韵味。
3.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诗人撇开了热难耐的感受,仅就“追凉”着墨,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皎洁的月光,浓密的树荫,婆娑的竹林,悦耳的虫吟,以及诗人悄然伫立的身影。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
静中生凉是诗人所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而是直到诗的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既然明言“不是风”,读者自当想到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系;随即又想到,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就有了“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的旨趣。
4.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
出自宋代李重元的《忆王孙·夏词》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门前的池塘里,水草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夏雨过后,满院都是荷花的香气,去果园里摘一些桃李、西瓜,放在井水里,半晌就如冰雪一样凉快。躺在凉席上,谁还有心思去做针线女红呢,只想着美美地睡上一觉,真的惬意啊!
好一幅夏令特色的仕女纳凉图,别有情趣。
5.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鄂州南楼书事》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此诗描写夏夜登楼眺望的情景。
从外界景象来看:山水一色,十里芰荷 ,楼头清风,空中明月,远方近处,天上地下,以南楼为中心,构成一个高远、清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
从自身感受来说: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视觉所感到的;芰花、荷花的香气,是鼻子的嗅觉所感到的;清风——夜凉,是皮肤的触觉以及耳朵的听觉听感到的;而“南楼一味凉”的“味”字,还隐含着口舌的味觉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细细地美美地品尝一般。
诵读这首小诗,仿佛自己也登上南楼来乘凉了,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肤种种器官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种种功能,统统被调动起来,集中起来,共同参与对这南楼夜景的感觉、领略、体验。此景此情,令人如临其境,极富艺术魅力。
6.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出自清代项鸿祚的《清平乐·池上纳凉》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宁静清幽的夏夜水天清话、夜深入静,只有风中烛曳、墙上竹动来打破这种静谧。词人醉酒后扶墙走到床边,躺在竹席上,手执熟罗扇,轻轻的扇风虽使人略感清凉,但却难解词人的醉意,在朦胧的醉意中,词人由凉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眼前池塘正是莲叶碧青,荷花争奇之时,然而瞬间雨过,一夜间便花凋叶残,明朝醒来,庭院里便是一片秋声;这两句着似写景,实则是借写醉意中的幻觉,寄托词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词人以传神的笔墨,抓住刹那间的愁情描绘出的如画的境界。
7.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出自唐代杜甫的《夏夜叹》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诗人从洛阳回到华州,诗人夏日窗下纳凉: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感叹仲夏之夜太过于短暂,白日漫长。打开窗子享受一下微凉,但夏日的夜晚哪里是微凉啊,只能说不是很热罢了,要是夜再长一些,也许会凉快点儿!由此所思: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局势动荡,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8.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出自元代白朴的《天净沙·夏》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此曲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云雨收罢,楼高气爽,绿树成荫,垂于廊道屋檐,微微颤动,极尽可爱。透过薄如蝉翼的窗纱,隐约见到一个身着罗纱、手持香扇的女子躺在纱帐中的藤席上,扇子缓缓扇动,女子闭目假寐,享受夏日屋内的阴凉,那模样美得令人心动。
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9.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出自金朝元好问的《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似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作者用大笔着色,铺写出池塘水阁的一片绿荫,并以“偏趁凉多”四字,轻轻点出夏令。然后,在此万绿丛中,点染上朵朵鲜红如罗的石榴花,令读者顿觉其景照眼欲明,进而,写鸟语蝉鸣。而这鸟儿,专指“乳燕雏莺”,是在春天诞生、此时刚刚孵出的新雏,其声稚嫩娇软而可喜。那蝉儿也是刚出虫蜕,踞高柳而长鸣。在这一片新生命的合唱中,池塘水阁平添生趣。到此,作者妙笔生花,在热烈、喧闹的气氛中特别叙写了一场骤雨。
雨点“似琼珠乱撒”,跳跃奔放,“打遍新荷”,历历如闻,这一切都表现出诗人对它的欣赏。这一场骤雨的洗礼推出了一番全新的景象,不同于叠床架屋的泛泛之笔,但它的别开生面,却使前时的种种美感锦上添花。“凉多”是不用说了,从“选色”的方面看,它增出了“新荷”,且使前时的池亭水阁、绿树红花在“雨过”后更为明洁、泽润;从“征声”的一面说,燕语蝉鸣可能有一时的沉默,而“骤雨打新荷”的琤琮声却不啻是一支更为动听的乐曲,且仍有愈喧愈静、以闹助恬之妙。作者以之作为“良辰美景”的充分体现,并随之接出“休放虚过”的感慨,我们是能深会其心的。
此曲被视为散曲开山之祖。
10.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出自宋代秦观的《纳凉》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月明之夜,船家儿女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诗人闲倚胡床,怡神闭目,不只感官上得到满足,连心境也分外舒适。读完这首诗,这炎热的夏天,也仿佛多了一层凉意。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得令人心醉的乘凉圣地。虽然诗的篇幅不长,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却具有惊艳整个夏天的艺术效果。尤其是“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两句,耐人寻味,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