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日,游览华北明珠白洋淀。
我1989年毕业分配到任丘工作。彼时,白洋淀还是一张令任丘人引以为傲的名片,到白洋淀游览、划船、吃鱼、游乐是任丘人习惯性的生活场景。家里来了客人,带领客人到白洋淀游览也是任丘人待客的首选和压轴项目。后来白洋淀内和淀边陆续修建了西游记宫、荷花大观园、扁鹊庙等景点,我们自然也会跟随潮流去浏览一番。雄安新区设立后,任丘滨水的三个乡镇全部划入雄安新区,至此,任丘与白洋淀就不再有什么关系了。
5月10日,---再次视察了雄安新区。此次工会组织的培训项目以跟随---脚步结合主/题/教/育为主题,把培训地址设在雄安新区的安新县,并在6月1日组织了参观雁翎队纪念馆的实景教学,让我再次有机会重游白洋淀。
早晨8:30,我们学员一行50多人乘车来到旅游码头,乘船开始游览行程。游船离开岸边,劈波斩浪,快速前行,随着马达的轰鸣声,很快就驶入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中穿行。今天是入夏的第一天,天气还未进入难耐的暑热时期,水面微风习习,带来丝丝凉意。蔚蓝的天空映衬着碧绿的淀水,一丛丛的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游船时而来到狭窄的芦苇巷道,时而驶进广袤的宽阔水域。芦苇丛边不时会有一片片的荷田闪现,很多荷叶撑开如伞的华盖,更多的则静静地漂浮在水面上,荷叶田田,袅袅婷婷,可惜现在时间尚早,我们无缘看到盛放的荷花。放眼望去,但见淀内河道纵横交错,层层芦苇把河道分割成棋盘一般。越过丛丛的芦苇,岸边的白杨树如一排排卫兵伫立,星罗棋布的民居掩映在一片片的绿树丛中。眼前的景象,不由得让我回忆起工作后第一次到白洋淀游玩的情景,相同的景色,不同的心境。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那时我刚刚工作不过月余,还是意气风发、略显懵懂的毛头青年。时光既逝,韶华不复,现在的我已经年过半百,人到中年,感慨之余蓦然又生出一丝人生苦短的伤感,导游的声音再次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随船导游在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给我们详细地介绍着白洋淀的基本情况。
白洋淀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曾称西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现有大小淀泊143 个,其中以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池鱼淀、后塘淀等较大,总称白洋淀,面积 336 平方千米。关于白洋淀名称的来历,导游介绍说,在宋代,白洋淀的洋原为山羊的羊,是指白洋淀淀群在蓄满水时,水势很大,波涛滚滚,一片片白色的浪花像一群群白羊在奔跑的样子,故得名白羊淀。到明代的时候,上游的杨村河决口,水流涌进白羊淀,淀区又如一片汪洋,所以又更名为白洋淀。至于淀的称呼,则是因为地理学的定义。即水深超过10米的为湖,水深少于3米的为沼泽,而白洋淀的平均水深为7米,较湖水浅而较沼泽深,因此符合“淀”的标准。
导游的讲解完毕,我们也就来到了白洋淀文化苑码头,这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在这里,我们要参观雁翎队纪念馆,之后游览世界荷花园、嘎子村和西淀风荷等景点。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的队伍鱼贯而入,进入纪念馆内。其实对于参观的学员来说,大家都是河北人,大部分的人在小学的时候应该都学习过有关雁翎队的故事,对雁翎队和小兵张嘎的传说都耳熟能详。但走进纪念馆,置身于一处处雁翎队抗日锄奸的场景中,观摩着一件件雁翎队员留存的遗物,看到一张张照片、一幅幅地图,临场感带给大家的体验还是比较深刻的。尤其是馆内置景的一处白洋淀原始风光场景,在蜿蜒迤逦的芦苇荡内,头包白毛巾的雁翎队员在船上躬身摇橹,坐在船头的雁翎队员则手持盒子枪,密切注视着芦苇荡内的动静。淀内碧波荡漾,风光旖旎,岸边芦花盛放,芦苇丛丛,一派水乡婉约秀美的景象。讲解员介绍,雁翎队于1939年成立,最初只有20名猎户,后来发展成为200余人的水上游击队,这支骁勇的队伍利用水上优势,与敌人交战70余次,仅牺牲8人,却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被称为“水上飞将军”,又有“水上神兵”的称号。因此,雁翎队纪念馆也成为白洋淀景区的红色教育基地。
参观了纪念馆,我们来到世界名荷园。这里开辟了若干个形状各异的小池塘,每个池塘中都栽种了至少一种世界名荷。初夏季节,大部分的荷花只长出了几片嫩嫩的叶子,只有几处睡莲池塘开满了色彩鲜艳的花朵,粉色、红色、紫色、黄色......,在一处开满了粉色花朵的池塘边,几位爱美的女士霸占了有利机位,不厌其烦地拍摄着各种姿势的照片。嘎子村是根据小兵张嘎的故事修建的一处仿旧村落,一座座青砖的民居成为村落的主体,村子很小,里面大多是商业摊贩,只有一处《徐光耀文学馆》能给广大游客带来扑面的文化气息。说起徐光耀,不一定有几个人了解,但说起《小兵张嘎》,我想没有几个人不熟悉。是的,徐光耀就是《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生于白洋淀安新县,13岁参军入伍,亲历过抗日、解放、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四次战争,始终持枪握笔,为革命奋斗了80余年。徐光耀除了《小兵张嘎》外,还著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少小灾星》、《四百生灵》,以及若干部电影文学剧本、散文集等,他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家,是河北人民的骄傲。参观过程中,我们看到展览的很多书籍、小人书、宣传画等,上面都有徐光耀亲笔题写的“嘎子村留念,小兵张嘎徐光耀”。导游介绍,馆内很多展品都是徐光耀捐赠的,2018年文学馆落成时,他亲临白洋淀参加典礼。如今他已98岁高龄,依然非常关心嘎子村和白洋淀的建设。
西淀风荷是一处荷花淀景区,堤岸边树有一块镌刻着孙/犁书写的“荷花淀”的碑石,著名作家孙/犁的《荷花淀》亦是书成于此。荷花淀现在无有荷花可赏,景区提供了乘船抓螃蟹的项目作为弥补,但乘船需要交费,因此并没有多少游客积极参与。在西淀风荷的一侧,是一处可以深入游览的芦苇荡。一条小路深入到密密匝匝的芦苇荡内,游客们可以近距离地欣赏丛丛芦苇的挺拔身姿。在芦苇荡内的淀泊中,生长着一片片有着着小荷叶状叶子的水生植物,叶片中间开满了一簇簇黄色的花朵,它们如同精灵般的存在,在粗壮的芦苇丛护卫下,更加显得娇嫩欲滴,婀娜多姿。导游介绍,这种水生植物叫做荇菜,它的枝叶可以作为野菜炒来吃。前段时间,刚刚读过《诗经注析》,在第一篇的《关雎》中,第一句就是众所周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第二句即是“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时隔只有十几日,我便见到了荇菜的原形,让我顿时对荇菜的印象变得深刻起来。看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古语还是非常具有哲理性和现实意义的。
时间已到10:30,我们回到文化苑广场集合,大家都在树荫下品茶休息,我看到广场一侧还有一座座红墙金瓦的建筑,于是近前继续观览。右侧的建筑是“康熙水围行宫”,里面的大殿已经开辟为“张君秋纪念馆”,不过没有开放。左侧是一座寺庙,名为“敕建沛恩寺”,这座寺庙只有山门前面摆放展出的汉白玉碑刻是寺庙原有物件,其他都是现代复建的。在《沛恩寺重建碑记》中我们了解到,清代康熙皇帝在白洋淀大举水围,曾在赵北口、郭里口、端村和圈头分别修建了四座行宫,为了方便皇帝拈香礼佛,一般都在行宫附近修建寺庙,沛恩寺便是修建在郭里口行宫一侧的一处寺庙。康熙之后,乾隆和嘉靖皇帝时期曾对寺庙进行修葺,但随着清王朝的日渐衰败,后继王朝已经再无能力维护庙宇。时光流转,时代变迁,沛恩寺也早已风雨侵蚀中逐渐分崩离析,不复存在。2004年修建白洋淀文化苑时,根据有识之士的建议,政府在这里复建了沛恩寺,使这座清代寺庙得以重见天日。
11:00游览结束,我们继续乘船返回码头,半日的实景教学即告结束。“犹得浮生半日闲,故地重游白洋淀。绿苇蓝波依旧是,历史巨擘绘雄安。”久违的白洋淀,任丘的白洋淀,雄安的白洋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