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SIR;首发/抛开书本;已授权转载
平遥影展迎来了到目前为止于我而言最重要的电影人。在最初看到片单上的《伊斯梅尔的幽魂》时曾有些许憧憬,但终究不敢想得太多。三十日晚间得到消息,阿诺德斯普里钦来到了平遥。10月31日,这天,正是他的生日。
阿诺·德斯普里钦是我以为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导演和思想者。此前作品中九二年的《哨兵》,九六年的《现代法国艳史》和零一年的《伊斯特·康》,零八年《我们的圣诞节》,一三年《吉尔皮卡尔》,均入围戛纳国际影展主竞赛单元,《伊斯特·康》位列入当年电影手册当年年度十佳榜首。零四年的《国王与王后》入围威尼斯国际影展主竞赛单元。一四年《日子过去》入围东京国际影展主竞赛单元。
今年的新作《伊斯梅尔的幽魂》更是戛纳七十周年庆典的开幕大片。德斯普里钦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是他对这个社会一个层面的思考。《哨兵》尽管是其处女作,但其中的历史感对事物的穿透力就让人叹为观止。《现代法国艳史》法国知识分子生存的窘境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自嘲、自怜而自恋。《伊斯特·康》对人生多侧面的思考,淳厚又迷人……
以往我们从作品中认识了导演,从作品中蕴含的思想中确定了导演于影史的坐标,今天在物理空间上有机会与导演如此之近,不免让人充满期待。第一时间寻找导演在影展的行程安排,三十一号中午得到导演在新闻中心开发布会的消息,飞奔过去,晚了,已经是下一场《何日君再来》的发布会(这引出了另一个好玩的故事,下次聊。)
发布会结束追上来会的贾樟柯导演,“贾导,德斯普里钦有红毯有映前?”
“有,都有,有红毯也有映前。”贾导停下手中的事,对着我,明确地说。
“好的,谢谢!”
(贾樟柯谦逊亲民的形象一直为影迷称道)
六点多早早来到红毯,可不知道什么原因,没红毯。(后来求证到贾导说的红毯是11月2日平遥之夜的红毯,德斯普里钦会走那场红毯。)持票进到站台,银幕左前方站着一堆工作人员。“有戏”直接坐到前排中间位置。
不一会果然一群人进场,马克穆勒率先发言介绍了导演,是当代世界电影最重要的大师之一,马克穆勒对导演的定位。导演接过话筒介绍了电影、演员、感谢了主办方、观众。
德斯普利钦签名版票根
这时贾樟柯突然走上台说宣布说今天是导演的生日,说着工作人员推上了蛋糕,全场顿时沸腾。中英文的生日快乐祝贺声四起。导演明显被感染了,吹了蜡烛,切了蛋糕。掏出自己的手机,拍下了这个瞬间,贾导请导演来到观众席与全场进行了大合影。导演正好在我前面一排,合影毕递上笔和票根,导演欣然在上面签名留言,工作人员递上蛋糕,太幸福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看了偶像的大荧幕,还能和偶像合照,混在人群里幸福洋溢的东老师。对了,照片里黄头发戴眼镜的就是在平遥臭名昭著的贱人娘娘。(懒得圈了,这事日后写在还未出炉的平遥十日谈里)
然而当晚最大的惊喜还在后面。影片是戛纳70周年大庆的开幕影片,这是它的荣耀也成了它的束缚。因为开幕片流程的需要电影片长不超过二小时,所以戛纳采用的是110分钟的版本,放映后评论也不太满意。而这次在平遥放映的是134分钟的版本,比戛纳版本更完整。
影片分两条叙事线,一条是剧中剧,导演在拍一部以他弟弟为原型的间谍电影,而实际上导演与他的弟弟已久无联系,影片里的很多东西实际上是导演自己的想象与体验。另一条线是导演失踪二十一的妻子突然回归。以这二条线导演自省了自身、家庭和社会。理性与感性一次次的碰撞。从观影体验来说,德斯普里钦影片该有的东西电影里面都有。
总之,对于一个德斯普里钦的影迷公元二千零一十七年一十月三十一号将使我终身难忘。
我们可敬可爱的东老师作为观众评审代表上台颁奖,和科长站在一起,右边是《请你记住我》制片人和导演彭小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