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10月11日,一位年垂八旬,饱经沧桑的老人抵达北京城,映入他眼帘的是黑烟四起,烈焰腾空的景象,走上街头,到处尸积遍地,路横白骨....这是八国联军劫掠后的惨景,除宫殿外,无一幸免。联想到国破家亡,自己却已再无回天之力时,他不禁放声痛哭。此行,他将要代表行将就木的大清王朝,与侵略者们进行最后的谈判。
提起李鸿章, 毁者云其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丧权辱国;誉者则曰他尽心竭力,为民担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样一位誉满天下同时又谤满天下的复杂历史人物,即是在整个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也很难找出第二个类似的人。梁启超先生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算是客观而公允的概括了李鸿章的一生。
三十多年前,他看到欧洲列强在坚船利炮的开拓下横行霸道,深感中国渺小羸弱,国力衰微,于是开始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力图自强。在给朝廷上疏的《筹议海防折》中,他写道,中国正历经“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他看到了中国与西方列强在军事、经济、科技上的差距,却没看到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整个洋务运动也一直保持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只知造坚船利炮,却没有改革制度、发展科技;只知办企业,却没有发展市场经济....这样的结果使得洋务运动只能停留在表象上,难以做出实质性改变,也就导致了失败的必然结局。
这是时代套在李鸿章思想上的一把枷锁,他无法挣脱,那个时代也没有一个中国人能挣脱。这是李鸿章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甲午一战,他苦心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洋务自强,中兴之梦,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梦幻泡影。
数年之后,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仓皇出逃。已经被移出国家权力中心的李鸿章再次被清廷启用,全权负责与列强谈判。离开广州前,他泪流满面的对同乡下属说,“”国已至此,我还能活几年,不过是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在场之人无不动容。长达9个月的议和时间里,李鸿章身体状况急转直下,逐渐病入膏肓。在又一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已经痰咳不支,饮食不进,时常口吐鲜血。而在给朝廷的奏章中,他仍然写到: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今议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1901年11月7日,这个为中国奉献半生,以一己之力独撑危局数十年的老人,终于油尽灯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然而就在他咽气前的一个小时,假托友好的俄国人,还站在床头,逼迫他在沙俄强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此时的李鸿章已不能说话,只是流泪不止...
临终前,李鸿章曾吟绝笔诗一首,读来令人怆然泣下: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惟愿祖国繁荣富强,再无外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