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中,幸福分为三个层面:生存、生活、生命。
最基础的层面叫生存。我们的衣食住行要获得保障,先吃饱、穿暖,还要有房子住,这些都是幸福的基础。第二层叫生活。不是我们普通的家庭生活,是精神生活,包括艺术、文学、生活情趣的部分。比如琴棋、歌赋、音乐等,这是我们人类不能缺少的。第三层面叫生命就是我们的人性、良知、比如爱、孝亲尊师、互相关怀等。这是《师德师道师范》一书中的一段话。
在我们实行的新教育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想这种这种幸福生活中也包含着生存、生活、生命三个层面。生存层面几乎都能实现,而生活层面表现为我们所开设的各类课程,及学校所产生的一切关系,生命也是通过学校教育因素来给人产生的正面的影响。
反思自己的教学,很多时候只局限于生活的层面,整日地抓具体事件,没有从事件的根源来探究,更没有想到对学生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比如拿学生饭前读感恩词一事来说,我一直觉得就像基督教徒饭前的祷告一样,不仅耽误时间,还让一部分学生形成拖拖拉拉的习惯。小学生天性是活泼的,饿了就要吃饭,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哭,上课半天课明明很饿,饥肠辘辘,还得对着食物表达感恩,总觉得有点滑稽。还有一次听了清华附小窦桂梅老师的《为生命奠基》的专题报告,当时就想:小学课程怎样影响人生,为生命奠基。感到主题高屋建瓴,没有触摸基础。
后来,随着自己学习的深入,才深刻明白平时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无不渗透着人生的态度。虽然教学中生存容易,生活丰富,生命价值的突显却很奢侈,在教学中注入生命的力量,让生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