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父母,70、80后对孩子的教育和心理发展应该算是非常之上心了,然鹅,在当前教育的大背景下,年轻父母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可见一斑,从几个月开始,早教班、启蒙班、兴趣班,每日奔波在各种班里不能自拔。
但是效果怎么样呢?
交了钱,然后交给爷爷奶奶带着去上课,把孩子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自然启蒙并且培养兴趣了吗!?
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大豆今年5岁,报了3个班,上了已经有1年了,从各个班的学习情况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绘画。其他经过人为强迫和干涉的越来越脱离兴趣。
这两个是舞蹈和围棋,舞蹈她有点嫌累,不太想练,我曾经强迫她必须完成,有一段时间我们俩闹的很不愉快,可能是导致兴趣下降的原因。
围棋是因为我的好胜心导致的,我自己很喜欢玩,跟她一起下的时候没有呵护好她的自尊心,没有让她赢棋,所以现在兴趣不怎么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她的自尊心比较高。
英语我是自己在家启蒙的,没有系统学习,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读读绘本,听我和爸爸聊聊天,她在听得时候也表现出很希望自己也能听得懂,说得出的浓厚兴趣。
国学启蒙,小的时候给听音律启蒙,讲成语故事,读读唐诗,没有特别用心过,现在喜欢听西游记,每天都追着听,现在已经二刷了。
绘画、舞蹈、英语、国学、围棋都是开发智力与语言能力的启蒙,除了这些以外,我还想培养的是数字与财商,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与父母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习得到的。
所以,广大家长朋友们,在启蒙的时候一定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选取策略与方法。
对于智力与语言能力这些需要时间才能养成的习惯,其实最终考验的是家长的坚持程度,每周抽出时间来带宝贝去上课,课后想方设法让她学会课上的内容并不断地重复,让她产生成就感,从而正向循环,熟能生巧,培养出兴趣。
对于数字与财商,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则需要家长全神贯注的陪伴孩子,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一起过日子,体验生活中给孩子机会去用钱,算钱,理财,从早起叠被到自己穿衣、吃饭、收拾书包这些习惯养成,培养出自理能力,从而自立,则需要父母用心的陪伴。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每一年都是成长的关键期,0-6岁尤为重要,所以既然做了父母,就不要缺位,更不要把孩子交给兴趣班、交给老人,这样不仅对兴趣培养没有好处,更是耽误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心理成长和自立能力的发展。
还有一个就是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到底在哪里,其实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天赋来的,在培养兴趣的过程中如果不顺应秉性,其实很难发展成真正的爱好,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一生中有一个一辈子可以不离不弃的爱好也是很幸福的事。
但是那么多的兴趣不可能都坚持下来,选择与舍弃是必然要发生的事。孩子的天赋还是需要家长去发现与呵护的,那就需要家长耐心的观察,不带有任何功利,单纯的从孩子的天性出发,及时跟孩子沟通、确认,认真选择出要坚持的兴趣。
剩下的就是父母陪伴孩子,一直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成为爱好,孰能生巧。既然成为了父母,就要做好为人父母要做的事,既要思之长远,又为孩子着想,想她所想,才是真正的爱她。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心中合格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