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时代,对泥巴、对水、对小动物,那是天然的亲近。
最早是养蚕。从同学那儿讨要了小巴掌大的撕下来的一块纸片,上面有黑芝麻一样的圆形蚕卵,如获至宝。
白天晒晒,晚上盖上棉花。放学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蚕卵有没有变化。
感觉好漫长啊。终于,小黑点变成了又细又瘦的小黑虫。
赶紧去邻居家院子里摘桑叶。
找了个装注射药水的翻盖小药盒,铺上一片桑叶,把纸片上的小黑虫抖到盒子里,再盖上一片撕破的桑叶。盒盖上扎了透气的小孔。这就成了小黑虫的家。
又是漫长的等待。亮晶晶的桑叶变揉、变干,扔的多,吃的少。小黑虫就像没长眼睛没长嘴巴没长腿脚一样,总是老样子。
终于看到桑叶有虫眼,有虫洞了。也能看到小黑虫胖了,长了。
又过了些日子,小黑虫成了小蚕宝宝了。身上白了,有竹节纹。眼睛、嘴巴、腿脚很清楚。长开了,变得好看,我便更加喜欢。
要么去摘桑叶,要么喂桑叶,要么看蚕宝宝吃桑叶。这时候,桑叶不用撕了,蚕们会找到有利的位置,顺着桑叶的边缘,身子一曲一伸,嘴巴从上到下,嚓嚓嚓地一直吃下去,直到把一片叶子全吃完。
眼看着又长了,吃得白白胖胖的。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一到班里,就比划自己的蚕宝宝长多长了。
开始换大盒子了,盒盖子撕掉不要,蚕宝宝住上了自由敞亮的大房子。他们的饭量也大增,一天要铺两三次桑叶。蚕屎也大了多了,换桑叶的时候要倒掉。
长得快的,都有我的小手指头粗了。它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吃。身体蠕动,嘴巴一刻不停,一遍一遍地收割,吃得心安理得。
可是,你会发现,它们渐渐就吃不动了,臃肿的身体开始发亮,像有水肿一样,行动也很迟缓。到最后直接不吃了。看着有些可怜。
感紧把它们移到麻纸上,它们已经忍不住,在纸上吐丝了。
没黑没夜地,它们就在麻纸上来回吐丝。
直到有一天,它们爬不到别处了,停在某一个地方,以自己为中心吐丝作一个花生状的茧。开始,透过薄茧,能看到它。看它变了模样,变小了,变硬了,变成褐色,变成了蛹,最后茧厚了,就看不到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它们又变成了白色的带翅膀的蛾子从茧房里钻出来了。把它们放到纸上,它们便扑腾扑腾生下了密密的一层小黑点。生完了,它们也便死去了。
吐的丝也派不上什么用场,作的茧也成了玩物。对于蚕的奇特轮回和奉献精神一点儿也不清楚,也不知道探究。养了一季的蚕,只是觉得有意思,看着活生生的它们就高兴,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