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能赢,或许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退路…
这是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把奥运经典比赛搬上荧幕,让近50年前的故事再次打动观众的心。
《决战慕尼黑》上映于2019年夏天,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执导,主要讲述了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故事。
整部电影以教练加兰任的经历为串联,把打败美国队这个传奇故事的前前后后展现给了读者。从不敢想到有可能,从不敢正视到直面挑战,最终这支不被看好的球队,靠着拼搏努力和团结协作,站上了最高领奖台,成为战斗民族不朽的传奇。
故事的看点在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当一支世界二流的球队,把目标定位世界冠军那一刻,仿佛是个大大的笑话,就连苏联篮球协会高管们都觉得那绝对不可能。但有一个人是认真的,那就是故事的主角,教练加兰任先生。
从招兵买马到配备装备,从获取信任到严苛训练,从主动到美国挑战大学球队,到带队出征奥运赛场,加兰任以坚毅、博爱和智慧的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也成为缔造传奇的最大幕后功臣。
故事中最绚丽的正是对加兰任教练的性格展示,他一边是急需钱来给孩子做手术,一边是要保护和领导好来自不同名族的十几名个性各异的球员,他既要当好孩子的爸爸,还要当好球员们的教练、朋友、亲人。他最缺钱,却把给孩子看病的钱拿来救自己的队员。他怕犯政治性错误,但他仍然冒着风险放手他的球员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指挥比赛调配球员,他是专业的;用真心换真情,他也是最棒的。
这段精彩历史的完美重现,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爱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友情的力量和信念的力量。也许正是源于这种力量,才缔造了不可复制的神话,打败了连续36年夺冠的强大的美国队。
电影中特别有趣的一幕是,苏联队在与美国队总决赛时,在比赛结束前的最后三秒,美国队罚篮得分以50:49反超苏联队,加兰任见状立马申请暂停,但是裁判没有反应,一来一回比赛时间到,哨声响起。
苏联教练团跑到组委会前申辩为什么他们的暂停没被执行,裁判组承认仪器发生问题,组委会同意把球权交给苏联队,但计时器的时间没改,只有一秒钟,但这怎么够用,苏联队没有完成绝杀。就在所有人以为无力回天的时候,国际篮球协会主席出来主持公道,说应该给足苏联队3秒的时间,希望重新燃起,这次他们不会再让机会溜走。哨声一响,苏联队发球、接球、投篮、命中,一气呵成,51:50,苏联队获胜。看到这个时候,我都快要跳起来了,有时候弱者靠着坚强不息地拼搏最终获胜,更加激动人心。
电影结束了,但是那些振聋发聩的台词依然在耳边萦绕…
“如果你计划好了什么,你现在就该去做。”
“美国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
“失败可能是我们的结局,可是比赛是我们的宿命,我不知道我们会不会失败,可你剥夺了我们的生命!”
“如果我们的生命只剩下了三分钟,你会做什么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就是用来实现的。
无论做什么事情,当我们拿出一往无前的精神、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往往事情的发展会如你所愿。
正如《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那句名言,“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来帮忙。”
仔细品味,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