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行为背后都藏着一个人的逻辑。你看一个人是否井井有条,就可以看得出这个人是否逻辑清晰。探讨每个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意义未尝不是分析人性格的一面。
偶尔,我也会琢磨自己这样做的心理驱动力是什么?拿今天的例子来说,老师催我可以进度(显然离上次谈话已将近两个礼拜却还没真正开始课题,老师已经有些急了),我回:已经将课题论文看的差不多了,有些问题要请教,下课后再来找老师细聊。敲定面谈时间后,我就开始回头把论文细节和问题在心里整理了一遍,好应答老师。
一旦约定好时间,有了deadline之后,整个人的状态就和之前面瘫结束后“知道要抓紧看实则还是悠哉悠哉”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了。从那个时刻开始,我已经一只脚迈出了舒适圈。按这个时间轴和逻辑线的进展来看,我应该准备好然后走出实验室敲开老师办公室开始谈话。但实际上,我却干了一件逻辑上不符合的事情:在我走出实验室后,没有直接敲开办公室,而是突然转向厕所去洗了个手,还洗了两次!(我怕是脑子去上了厕所)
嗯......谈话当然还是顺利进行了。但回顾这个行为模式背后,我发现,这种类似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每当我特别紧张、或者没有自信、不知道应该想什么、脑子里空空、涩涩的时候,我总会选择先干一些毫无逻辑、甚至有些奇葩的事情。
意识到这样的事情背后的心理背景,我明确,根结还是在于事前想的不够,做的不够,交流的不够(不懂就直接问老师或者师兄师姐,自己查自己想效率会很低,这段时间也证明了这一点),以及自身心理素质欠缺,更重要的一点是反映了一部分能力失控的情况。
强大的逻辑和目标让人高效地朝着目的地前行,而时不时走进小叉道(自知或不自知)、往回走、或者直接走进坑里,都是堕于思想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