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预订目标而“装配”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心灵的物化和精神生命的枯萎。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超越。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新内涵
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成为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成为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在探究实践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等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整体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存在的完整性和人的生成的完整性。
首先,人的存在是个体、自然、社会彼此水乳交融、整体和谐共处的有机整体。其次,人是完成着的人,个体生成的终极价值是学会做人,人的发展是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过程。
(一)从“人的存在”的角度,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寻求个体、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生存。教育既是一种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有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的人文渗透,又是一种人的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
(二)从“人的生成”的角度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追求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对人的存在的超越和胜利,其终极关怀指向个体健康的、完整的人格的养成。
教育所成就的是人的人格塑造和人的精神转变。“教育非他,乃是灵魂转向”
使知识学习和个体经验发生意义关系。“只有当相继出现的经验彼此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存在充分完整的人格。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三、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
教学变革需要从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三种基本要素出发,主要路径是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不断创设一种润泽的教学图景。
(一)教师的教学创新
1.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觉醒。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
2.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课程统整”、“合作教学”、“行动研究”等新观念。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空间。教师要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创造性的引发学生思维的多向发散,赢得对课程知识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使教学的创新性品格趋向充分表现的极致。
3.教师生活的重塑。教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教师可以追寻它的意义和价值。学会教学——正如教学本身一样——是一种过程。教师应该知道,我所做的一切在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学是每个学生实现人生发展的一种心路历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教学是“即席创作”。应追求自我与自我的相遇。
(二)学生的学习革命
1.学习的三位一体论。建构客观世界之意义的认知性实践,建构伙伴关系的社会性实践,探索自身模式的伦理性实践。
2.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学生生活的改造。学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具有无尽的教育价值。教学的重要使命是创设情景,让学生的心灵直接面对和际遇生活世界。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体验可以开启我们的理解力,恢复一种具体化的认知感。学生是生命的人、生成的人、生活的人。教师要创造一种充盈的生活图景。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理念。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合理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2.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策略。坚持优先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优先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既要考虑学生的共性,也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特殊性和具体情况。
(四)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1.对话文化
2.合作文化
3.探究文化
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思维型教学文化。包括:思维语言——具体术语和概念,提供交流手段,鼓励高层次的思维;思维倾向——思维方式,鼓励高层次思维的敏感性、能力和意向;思维控制——学生反思的方式和控制自己思维过程的方式;策略精神——鼓励学生建构和运用思维策略的态度;高层次知识——关注知识如何创造,问题如何解决,证据如何收集;转换——转换情境过程中关注知识与策略的联系,更广泛的灵活运用知识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