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过现代诗人流沙河的诗歌《就是那一只蟋蟀》,很喜欢其中的意境,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后来学习古诗词,才知道“蟋蟀”的意象是古诗词中非常经典的意象,它非常能代表中国人表达情感的特色。
《诗经·豳风·七月》中说:“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古人常用候虫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表示时序更易。蟋蟀入床下,意味着天气转凉,季节到了秋冬时分了。《诗经·唐风·蟋蟀》是直接用蟋蟀起兴表达感悟伤时的作品:“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蟋蟀在堂屋,一年快要完);而《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写的是游子思家的苦闷和孤独,其中也有蟋蟀:“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同“寒蝉”一样,这些不起眼的候虫因为在季节更替的时节格外吸引人的注意力,它们也成了古人寄寓情感的载体。秋意已深,气候变冷,这也意味着蟋蟀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所以,诗词里经常用“蟋蟀”、“寒蛩”、“促织”的意象来表达人生短暂的悲哀。
柳永的《戚氏》是他抒发羁旅行役情怀的代表作:“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他描写了一幅黄昏时分的萧疏秋景,而异乡游子在这样的季节,眼前是衰败的景象,耳中是凄凉的虫声,这些物象景色为他原本孤苦的思乡之情增添了更多悲哀的色彩。
史达祖《秋霁》中也写到“露蛩悲,青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季节同样是秋天,作者在冰冷的屋子里自伤年华,而且想到曾经那些豪爽的伙伴已经没有了消息,而自己呢,也是老之将至,青春不再来了。
蟋蟀还有个别名叫“促织儿”,“斗促织”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因而古人除了借蟋蟀的意象表达时光易逝生命短暂之感叹的诗句,还有一些诗歌借咏蟋蟀来抒发儿时欢乐不再,老来情感凄凉。
最有代表性的是姜夔的《齐天乐·咏蟋蟀》。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极其悲凉,开篇就写道:“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而结尾写:“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感叹儿时欢乐很快逝去,如今想想当年笑声,再听如今蟋蟀的声声哀音,只能感到悲苦,作者抒发的人间之恨恐怕能和很多人内心的感慨产生共鸣。
张鎡《满庭芳·促织儿》与姜夔《齐天乐》的思想感情比较相似,诗歌描写了一幅秋夜促织图,因为听到蟋蟀“寒声断续”,便想起儿时的情景,和伙伴们追逐蟋蟀,非常快乐,那只蟋蟀曾经带给他们无限的乐趣。而今,因为年龄的增长,不会再从“玩耍”中体会孩子的欢乐,只能听它在深秋的凉夜中孤独的鸣叫“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追忆往事往往是令人伤感的,当我们不谙世事的时候,我们便能拥有更多的快乐,而成年人的世界里,悲伤总是多过欢乐。
流沙河的诗歌里说:“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窗外唱歌/在我的窗外唱歌……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然而,我们的耳朵,也许很久没有听到过蟋蟀悲鸣的声音了,在现代化的城市里,汽车鸣笛人群嘈杂早已掩盖了一切大自然的声音,我们很少感受时序变化带来的一草一木一虫的声响,因而也少了很多感动。
诚然,社会进步势不可挡,但那些带给人们感动的情绪和心境不应该被磨灭。读一读古诗词里的那些有关秋天的诗句,我们会读到许多悲伤和哀怨,而那一声声的蟋蟀悲鸣,就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点缀。它在那些秋日寒冷的夜晚,在井台边,在草丛里,声声唱着,唱着岁暮短景,唱着时光已逝,唱着秋天悲凉,也唱着游子佳人的思念和孤独。听到它的歌声,人们的思念便会更苦,孤独会更深。那一只蟋蟀的声音,“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在每个中国人的足迹所到之处,都有它悲伤的哀鸣,也有它凄美的歌唱。
愿我们的耳朵,听得见更多大自然的声音,一朵花开,一棵草长,一滴露水滴落树梢,一阵风吹过松林,以及,一只衰老的蟋蟀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唱着生命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