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活着》很热门,很热很热。
我对这件事的理解是,现在人们精神压力大,都在努力寻求精神安慰,实现自救。
当然读书这事千人千面,我也没读过几本书,也没啥拿的出手的社会经验,更别提啥成就了,只是站在自己的视角来表达而已。
《活着》没死,所以不得不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而已。
十年前,我读过这本书,当时因为极度反感主人公这个人物,直到今天,也没看过余华老师的其他书,这两天突然心血来潮,买了两本。其实内容记不太清了,但情绪记的清清楚楚。如果主人公是欧维这类老实人,读者难免感叹:xxx,世道不公!但主人公是福贵这种吃喝嫖赌,自私自我的家伙,如果所有的好事还都要落在他头上,反而让人愤愤不平。当然,现实生活中确有好多坏事做尽,却顺利一生的人。
富贵并不可怜,可怜的是他的家人。
回到那个社会背景下,百姓命如草芥,大众皆苦。最近读了那么点“野生派”作者的书,自古以来,笔杆子都是掌握在“有条件写作”的人手中,我等蝼蚁为了一日三餐忙的团团转,又有多少人有“实力”握着笔杆子呢。所以底层“野生派”作家尤为珍贵,她们是真正的时代记录者,记录了最真实的柴米油盐的日子。真的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苦难。日子这股洪流之下,个人是无力挣脱的,只能顺流而下。
相比于“野生派”,小说毕竟杜撰的成份极高,不免又有点恍惚,都不是真的读下去有什么意思,特别长篇小说,我看书的速度很慢,其实也可以一目十行,但总是强迫自己把每行都看到,有时候还会因某句话突然想起自己的过往或以后,会停下来,一本长篇下来,真的要好久。我们总不能一直沉浸在虚拟的文字世界,总要回到狗血的现实。
但转念一想,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却是手中书一次又一次的拉我走了过来。我的生活圈子极小,真的是基本0社交状态,而网络传送消息的弊端是,某类信息你看的稍微久点,大批量同款信息铺天盖地,直到你下次关注其他信息,但同样的同款依然前赴后继。人毕竟是情绪动物,信息麻痹之后总会生出无意义感。
好多次都是想起读过的书,某个故事,某个片段,甚至是与眼下毫不相关的一个细节,瞬间一扫心里多日的阴霾。所以可能读小说的意义就是,在虚拟的文字中修修补补,继续面对现实的不如意吧。也会想自己处在书中主人公的位置会怎么做,面对同样的问题会不会避免重走他的路,会不会和他做一样的选择,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
读书不一定使人快乐,反而会让人想的更多。大家都说好的书,也不一定你就也喜欢,读书总归脱离不开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思维方式。开卷有益,读着读着就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类型的书籍,它也更像一位老朋友,很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