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残败的工厂里,几个被下岗的工人团结一心造了一架钢琴,为了身为父亲的工友能留住女儿。这是心愿,是执念,也是父爱。
可以看出,电影中的主角陈桂林是理想主义者,他有着身为工人阶级的骄傲,不愿意向现实低头,总觉得只要造出来钢琴女儿就能留住。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直到他和淑贤吵架他才被迫相信了现实。带走女儿的不只是一架钢琴,而是资本的力量。也难怪,以前的工人是被人们夸耀的对象,是大家都想要的铁饭碗。可九十年代改革春风吹满地,国企改革关停了很多工厂。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人被迫下岗,工人阶级地位降低,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在认清现实后他最终选择了妥协,把女儿让给前妻,也为了女儿更好的将来。钢的琴最终造好了,女儿最后弹奏一曲,当曲终的时候就是和女儿告别的时候,也是彻底和怀念的那个时代说再见的时候。
几个工人通过一起造钢琴也重温了刻在他们心底的回忆,并见证了工人们的激情,创造力以及深厚友谊。所以这部电影是挽歌的同时也是赞歌。说是挽歌是因为那个工业时代已经过去,工人地位不再,但却挽而不哀。导演陈述事实,以平等客观的态度尊重他们,并未流露出同情。
怀念过后,生活还是要继续,工人们也会有新的生活方式,只是会有艰难,需要适应。可工人们不会向生活的艰难屈服,他们会坚强地活下去,"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是真正勇敢的,无畏的。
记忆中的那个时代充满热血和激情的时代,辉煌的时代,记忆中的他们是骄子,是伟大的工人。身为伟大的工人,他们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他们不该也不会被人忘记。而身为父亲,陈桂林也尽到了他的责任,表达了他的爱,女儿会记住他的。
历史的车轴滚滚向前,而那些被留在了过去的人永远不应该被遗忘。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