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关联着干部价值取向,影响着一方政治生态和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推动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加强教育宣传,确保“政绩”与“实绩”并行不悖。“显绩”是能用数量和实体佐证干部工作的成绩,“潜绩”是不易被人知晓或暂时效果还不明显,但经时间检验能对将来起到一定作用,具有长远价值的成绩。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常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检视自身,才能摒弃私心杂念,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唯有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干工作、抓落实上,干好当下事,多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做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事,多为群众谋福祉,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科学设置指标,推动“政绩”与“实绩”相辅相成。党员领导干部当然要追求政绩,但追求的必须是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政绩观、发展观是否对头,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是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还是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是只做显山露水、表面风光的“显绩”还是做泽被后人的“潜绩”,考验的正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反映的是对“树什么样的政绩”这个问题的认知和把握。考核指标设置既要突出引进项目、招商引资、优化服务、创先争优等重点工作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直接回应公众利益的“显绩”,又要有彰显民生改善、生态效益等谋长远,夯基础、见效慢的“潜绩”。突出民生为要的考核导向,把为民办实事纳入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的重要内容,邀请服务对象对班子及干部考核打分测评,把民情民意纳入考核,倒逼领导班子及干部深入联系群众,服务于民。
优化考核方法,助推“政绩”与“实绩”同频共振。“显绩”与“潜绩”都是实绩,应坚决摈弃急功近利、求“显”轻“潜”的思想和作风。在健全完善考核方法上狠下功夫,仔细研判考核对象所做的抓眼前、求当下与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分门别类对待“显绩”与“潜绩”。通过可量化的指标用数据来反映其履职尽责的基本情况,以决策能力、领导水平、工作作风等“软”实力对“潜绩”进行定性考核。围绕群众关心的履行职能、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作风形象、勤政廉政等焦点问题,组织与被考核单位工作相关的“两代表一委员”、企业、社区居民代表等服务对象,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群众满意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