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以“开题明向、解题求实、结题于民”作答“往哪改、怎么改、靠谁改”,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要强化责任担当,抓改革、促发展,让改革带着“深度”“力度”“温度”。
树立大局观,构筑“四梁八柱”,让改革发展“有深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党之所以能引领中华民族破浪前行,屡创辉煌,离不开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一制胜法宝,更离不开将人民利益举过头顶,作为永恒不变的工作导向。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当将“人民至上”的理念深植于心田、融入血脉、镌刻灵魂,使之成为推动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要以人民的需求为工作导向,以人民的满意为检验标准,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中去。通过实施一系列接地气的惠民政策,采取一系列见实效的利民措施,不断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的幸福之花在祖国大地上绚丽绽放。
瞄准“破冰点”,汇聚“强劲势能”,让改革发展“有力度”。群众的声音,是检验工作成效最直接的回音壁,唯有真正为民解忧、为民造福,方能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历史的长卷中,不乏以实干诠释为民情怀的璀璨星辰,他们如同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从艰苦奋斗、治沙造林的焦裕禄,到扎根雪域、无私奉献的孔繁森,再到矢志脱贫、鞠躬尽瘁的廖俊波、黄文秀……这些名字,是实干精神的代名词,是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因此,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党员干部应当成为“行动派”,而非“空谈者”。面对群众的期盼与呼唤,我们不仅要善于倾听、敏于感知,更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要将群众的忧心事、烦心事视为自己的分内之事,以“钉钉子”的精神,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真正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手、解决不彻底不罢休,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始有终、有头有尾,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变化、看到实效,从而汇聚起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挑起“为民担”,涂抹“为民亮色”,让改革发展“有温度”。为民之路,非坦途也,需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容丝毫懈怠与停滞。群众之事,无小事,皆系民心,不容丝毫拖延与忽视。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中,每位党员干部都是时代的“答卷人”,每一份答卷都承载着人民的期盼与重托。我们决不可置身事外,做那冷漠的“旁观者”,更不可空谈误国,沦为无根的“浮萍”。党员干部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投身于为民服务的洪流之中,争做时代的“弄潮儿”。面对困难与挑战,要怀揣“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坚韧,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群众之事铭刻于心,以“事事关乎民生”的使命感,推动工作落地见效。在为民解忧、为民造福的实践中,要深化与群众的鱼水情谊,做勇于担当、敢于胜利的“冲锋者”,以“挽起裤腿、深入田间”的实干姿态,践行“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不断开创民生事业新局面,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