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 周二 晴
今天学习“学校课程的心理学维度”
题目貌似很高大上,也很抽象,但读完不由得暗暗暗暗为杜威喝彩:睿智。仔细分析,有三点。
一、建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考虑学生心理。
从普遍意义上,课程内容是客观的,由社会学和逻辑学思想来决定;教学方法是主观的,个体的,要求所提供的事实和真理如何被学生最容易、最有效接受。
但严格来讲,教学课程与教学方法的割裂,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值得怀疑,这是心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处理的材料(智力活动)之间的割裂,是经验的主体和客体的割裂,这是不可能的;并且,这种二元论将心理因素贬低为对认识、记忆、判断等官能的形式训练,且认为他们是独立的、由自己操作的、与内容无关。但内容与心理过程都不能单独存在,不能分离,而是融合。学习内容需要考虑儿童天生的、内在的心理倾向,这会引发和促进心理能力,简单的刻苦拼搏并不能够代替兴趣,夸大意志的力量是不可取的。
另一方面,教学方法问题的根基是基本的或者哲学层面(道),寻求一种可以减小心理和外部材料之间冲突的暂时性的手段和技能是“术”,道、术并用才是教学方法追寻的目标。
杜威:不仅教学方法要考虑心理的因素,教学内容也要考虑心理的因素(关乎个人能力和结构的心理因素)。
二、组织课程内容,需要考学生感受世界和思考问题的特殊方式。
教师不是课程设计者,不需要考虑对课程研究的意义等,但必须尽力挖掘和利用教材。课程研究是搜集和整理事实与原理,他们与典型的社会生活有关,或是维持社会生活的基本工具;课程研究的标准是选择和定位是否适应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但社会性并不排斥心理的因素,也要有个体差异。只有个体亲身感受和意识到一定数量的经验,他才对相关事实和结论进行分析。
学科应该是个人经验的特殊模式。对于一个孩子,教师教学要采取的立场不是既成事实的结果,而是粗燥经验的开始,我们要从孩子的现有经验领域发现学科特性。同时,各学科之间也没有永久的区分与标记,孩子选择什么学科内容与个体态度有关,也与孩子要达到的结果有关,也就是与孩子心理有关。课程形成规程中,提醒我们要有儿童视角,不要总是用成人意识代替孩子的意识。
三、如何发现学生感受世界和思考问题的特殊方式?
课程学习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儿童能够掌握什么事实,或者什么事实能够使他感兴趣,而在于在某个特地方向上,他自身拥有什么经验。学科必须依照其固有的法则与那种经验相区别。现在课堂继续解决的问题是课程的内容问题(你讲你的,我学我的,教学内容与学生脱节)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决定都是建立在客观和逻辑的基础上,而不是心理学基础上的。推给学生的材料是经过几个世纪流传的正确经验,但会水土不服,不能够因地制宜,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经验未做到融合,也就不能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成为工具。
杜威建议:
1、我们要观察儿童,找到他的真正兴趣,发现他的实际认知水平。一个孩子在没有已有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是不可能认识一个事实或者获得一个想法的,教学的问题就是如何诱发这种生长;要把兴趣的表现作为现象研究,将外在行为转化为内在意义,找到内在的蕴含资源。即使坏兴趣也是某种必须发现和利用的内部力量。
2、解释这些心理现象,还原事实。确定儿童表现出来兴趣的价值是解释和协调。
3、挑选和决定教学材料,并且使其适应学习的过程。观察孩子的整个生长过程,必须把成人意识的客观知识从抽象和逻辑的要素中抽出来,并且将其视为具体个体的生动经验。
所谓教学内容就是从其对孩子的发展导向角度看孩子的现实经验,而方法是将内容变成各个个体的现实生活经验。因此,教学的终极性问题是以成熟自然发展的经验为中介的个体经验的重构。
可能会犯的错误:
被孩子短暂的或稍纵即逝的兴趣强烈的吸引,认为它是终结的和完成性的,是结果,似乎铸就了理想,而不是新型的力量,不是工具,没有提出问题;再一个错误就是,从科学的观点来看待学习科目,把它看成课程内容。学习科目的科学内容也需要通过“心理学化”进行转化,将其看作是某些具体个人借助自己的冲动、兴趣和能力所进行的经验,使他们成为孩子教材的真正内容。
总结:就教育而言,我们的工作不是把科学作为固定的事实或真理,而是作为一种经验的方法和态度,从心理学角度对其研究,它会帮我们打到目标。课程无论是整体,还是具体的科目,都要体现心理学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