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第一次喝咖啡,还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东北,那个时候居家待客的饮品通常都是茉莉花茶、白糖水,条件好点的还能喝到散装汽水、麦乳精,咖啡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听过的就已经很少了,更别说喝了。我有个亲戚在美国,偶尔也能带点国外的东西回来,有一次就带回了一包咖啡。我还记得是个红色的纸袋包装,全部写满了英文字,里面就是研磨好的咖啡粉,散发着复杂和新奇的味道。
一个周末,我爸开始一个一个的问:“你喝不喝咖啡?”、“你喝不喝咖啡?”,一家四口全部都点头要喝,我爸他老人家就拿了一个热牛奶用的小铝锅,凭着感觉倒了一些咖啡粉加了些水进去开始煮,煮开了之后加了点奶粉和白糖,然后倒到一个汤盆里,然后用汤勺给每个人盛了一碗,接下来就是各自用调羹舀着喝了。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我已经彻底忘记了第一口咖啡的滋味,但我永远都记得,人生的第一口咖啡是用碗喝的。
进入九十年代,“味道好极了!”的雀巢速溶咖啡开始频繁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这句经典的广告词甚至一度成为了那个年代的流行语。标配是一大罐的咖啡配上一大罐的咖啡伴侣,再加上雪白晶莹的方糖,搅在一起就是一种时髦了。喝完之后的咖啡瓶子也不浪费,可以用来装各种日常杂物,当然了,用的最多的是被当作水杯,火车上和旅途中最常见。
第一次接触真正的现制手作咖啡,是在北京的故宫,古香古色的古建筑里开了一家咖啡馆,价格不便宜,名字也没听过,叫星巴克,顾客寥寥,也不知道跟雀巢有啥区别,反正就总是觉得哪里不对劲。事实证明,确实不对劲,这家星巴克在故宫开了六年之后,就在口诛笔伐中关门了。
再次接触到星巴克时,已经成为了时尚和光鲜的指标了。深圳的第一家星巴克开在当时深圳最高档的中信城市广场,从开业那天开始,整个深圳最时尚最讲究的俊男美女,要么就在星巴克,要么就是在去星巴克的路上。咖啡好不好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喝咖啡的人。我相信即便是到了现在,仍然有很多热衷星巴克的人依然还是弄不清拿铁、摩卡、卡布奇诺和美式的成分上的区别,也依然还是被星巴克的所谓大中小杯的定义而困惑。但这一切都不重要,星巴克三个字就已经足够了。
其实真正喜欢上喝咖啡还是近几年频频走出国门之后的事情了。
个人认为最好喝的咖啡在意大利,随便一家餐馆或者咖啡馆的出品都不会太差,就像重庆无处不在的小面,藏龙卧虎。据说很多意大利人根本都不喝星巴克的,在他们眼里,就是精心制作的意粉和标准化流程生产出来的麦当劳的区别。
个人认为最适合喝咖啡的地方在墨尔本,一个混合着咖啡香、书卷气的城市。据说墨尔本人每周至少要喝掉九杯咖啡,每个墨尔本人都是地道的咖啡鉴赏师。
个人认为把咖啡引进之后发展的最好的是越南。越南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坐在街边发呆,没有什么景致,也没什么目的,就是喜欢搬个小板凳坐在路边,喝着咖啡,看着车来车往、人流不息。一种是滴漏咖啡,初级咖啡入门者慎尝,基本上喝过之后当晚就肯定睡不着了。还有一种最普及也是最受欢迎的是冰牛奶咖啡,香浓的咖啡里边加入了大量的炼乳和花奶,再加冰块,喝起来香甜馥郁、醇厚丝滑,百喝不厌。越南另外一样引进之后发展的最好的就是法包,因为和面的时候加入了糯米粉,所以入口香脆松化,绝不撕扯,做成三明治堪称一绝。再加上河粉,就是我心目中的越南三宝了。
个人认为最恣意淋漓的咖啡是在泰国,一般都是在享受一次解乏又尽性的按摩之后,口干舌燥,虽说很多高档的按摩店都会在买单时奉上热热的香草茶,但我的标准流程是在路边买上一杯仅售20铢的冰咖啡,用的是并不高级的雀巢咖啡粉,但同样是加入大量炼乳和冰块,然后一饮而尽,在烈日炎炎的街头,从内到外都是那么的身心舒畅。
个人认为把咖啡制品发挥到极致的是日本,尤其适用于我们这些偶尔想在家里喝一杯高品质的咖啡,但又不值当在家里专门买一台动辄几千块钱的咖啡机,八百年也不用一次的俗人们。我个人就会选择日本某品牌方便快捷、即冲即享的挂耳咖啡,滚开的水冲一冲,拎一拎,就是一杯色香味醇齐全的热美式了。其中的秘诀有一点,就是水量和水温要控制好,还有就是闷蒸的节奏要控制好,简单来说就是要少量多次的注水。家里没有奶球和黄糖也无所谓,厨房里备着炼乳呢,一支是原味的,一支是巧克力味的,加多加少悉听尊便。
有人说人生如酒,也有说人生如茶,其实人生又何尝不如一杯咖啡呢!
入口略微苦,回味有点酸;有人爱其香,有人品其甘;苦时加点糖,寡时兑点奶。
闲暇时晒晒太阳,喝杯热拿铁发发呆;失意时靠在沙发上,来杯冰摩卡诉诉苦;饱餐后划划手机,喝杯热美式最解腻。
日子嘛,总是得过下去的,有什么事是一顿火锅、一顿撸串解决不了的呢?如果有,那就再来一杯咖啡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