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很是苦恼。想想自己也算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的人,为什么自己的学生和孩子都不好学了呢?昨天看到刘会忠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原来:关键是要让学生经历思维的全过程!
刘老师在讲杜威思维五步时,提到了干国祥老师的一个课例《景阳冈》,干老师先让学生画出文中的“哨棒”一词,发现有13处之多。学生自然生发困惑:古人惜墨如金,为何反复提及这根哨棒?有了问题,学生便有联想。最后干老师才点出,这就是小说写法中常用的“草蛇灰线法”。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思维五步,最终才会有那么大的收获。
这一下,我终于明白自己的教学症结所在了:我经常代替学生、孩子思维,他们没有得到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过程。
我讲作文,讲文言文,讲诗歌,文本解读,都有很多很好的方法,其他老师听了很有收获。但是,我不懂得如何教给学生,我往往急于把这些方法告诉学生,有时为了赶进度,我经常省略一些步骤。比如,讲作文,有时我就没给学生那么的思考时间,也没有让他们写作和发言,而是大谈自己的心得,甚至读自己的得意佳作。讲文言文,我往往让他们读一遍文章,同时自己就在黑板上写出重点字词,等他们读完了,就给他们讲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讲文言文,我有一套非常适用的笔记符号,用来标记文言各种特殊用法,我就边讲边让学生作符号。所以,我上文言课进度一直很快。但是,考试时才发现,学生根本没有掌握。我一直百思不解,我讲得那么好,重点突出,笔记方便,为什么学生还学不好呢?我以为是学生读得少了,写得少了,就让他们多读多写。可是效果仍然不大,学生还表现出抵触情绪。现在,终于明白了,我第一步就错了。
杜威的思维五步,第一步就是在具体情境中生发疑问。这是思维的起点。可是,我竟然想当然地,直接向学生出示重点难点,以为把这些地方讲清楚了,学生就弄懂了。跳过学生的思维起点,想把学生直接带入思维的高地,这是多么可笑的幻想啊,这不是现代版的“空中楼阁”吗?以前有学生抱怨我不重视基础知识,现在看来,其实是我不重视基本思维。我的学生没有得到思维的基本训练。他们成绩上不去,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思维的全过程,自始至终的完整性思维过程。没有这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谈到完整,我突然又冒出一些灵感来。
发展,要完整而不完美。所谓完整,就是拥有完整的思维,健全的人格。在知识结构上,不能有大的缺陷,比如一点不懂哲学、心理学;在人的素质上,不能只有智商而无情商德商;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只知思考而不能表达、不能行动。对自己的要求要全面,但不是面面俱到,更不是寻求完美。只是作为一个现代人,要拥有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素质;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老师,更需要与时俱进,拥有这个时代必备的一些技能。这个完整,即是不能太过偏颇,太过片面。一个只会思考的老师,学生可能行动力较差;一个只爱行动的老师,学生往往不善思考;一个感情丰富的老师,学生多半会受到感情熏陶,但也可能欠缺深度。学问思辨行情意等各个方面,教师都要有所成就,虽不说样样都行,但至少不能有大的硬伤。只有教师是这样的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他才可能培养出完整的全面的人才。
个体,要独立而不孤立。独立,是完整的另一个表达。如果我们相信学生是完整的,就要把他当成独立个体来对待。就像一根芊插的葡萄藤,一旦它脱离母体,它就成了独立的完整个体,母体就不再为它输送营养。同样的道理,面对学生和孩子,也要视他们为独立完整个体,不能视他们为自己的附庸,对他们随便指使随意安排。既然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那么,就让他们独立面对困难,哪怕现在他们表现不好成绩不好,也不能过于干涉,更不能横加指责。只有在独立面对困难中,学生才能学会自强自主。当然,独立不等于孤立。不能在学生遭遇重大挫折时毫不在意,那样,也会让学生陷入无助之中,从而丧失信心的。
教育,要知全更要守分。干老师以前写过一篇《知全守分》的文章,强调既要有全面的认识,更要坚持自己的本分。这一点,对教师和家长来说,实在是十分重要。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和学习,否则,学生得不到思考学习的机会。在家庭教育中,也是这样。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做事拖拉,干脆自己动手;结果,孩子什么都不会,这时家长反而还抱怨孩子懒惰无用。所以,教师和家长必须要能全面认识教育,认识到成长的主体是孩子,自己只是孩子成长的助力;必须要守住自己的本分,不能越过自己的职责权限,不能代替孩子思考和行动。教师,要克制自己的怜悯心,不能对孩子的暂时挫折心软;要克制住自己的急躁心,不能对孩子的暂时低迷心急;要克制住自己的虚荣心,不能向孩子过多炫示自己的成就。把困难留给孩子,把机会留给孩子,孩子才有进步的时间和空间。
完整,还可把它上升为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人体有很多“循环”的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每一个系统,都是完整的循环。如果某个点出了问题,导致不能完整地循环,就会带来整个系统问题,人就生病了。学习也是这样。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有理解障碍,往往就不能顺畅地学习后面的知识,就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一旦失去良性循环,学生往往会陷入恶性循环。不懂——紧张——不能聚焦于知识而聚焦于压力——更不懂——更紧张……
所以,学习就要养成好的循环,这包括思维的完整循环,习惯的良性循环,日程的往复循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耐心,那真是“不能急一时,不能断一刻”啊。
突然想起“全子”理论来。每个人或物,都是一个完整的大全,但同时它又是上一层系统的子系统。作为完整的大全,它还会有子系统,它本身又是子系统。那么,在与上一层母系统与下一层子系统之间,又构成了一个由上至下又由下至上的循环。循环真是无处不在啊。
所谓完整,并不是铁板一块不可分割;恰恰相反,完整是可分可合的,是变动不居的。就像水一样,水的完整形态,是由气态到液态到固态的顺向或逆向循环。只看到水的眼前形态,那恰恰是不完整的。
如果我们以这样的眼光来看教育,看教学,看学生,又何愁教育不能进步,教学没有成绩,学生没有成就呢?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看问题,正是教育的大敌啊,也是人生的大敌,社会的大敌。
让我们以完整的心态,接纳现实的不完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