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文芳的《巧借课本之力,涵养读写之功》
壹|文章摘记
好的语文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可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人课合一是高境界。
一、回归文本的语词世界,让解读向纵向延伸
语文本身的境界就是从语言文字中审视美,在语言文字中享受美,用语言文字构筑美。咬文嚼字是一种解读方法。
例如《秋天的怀念》提出一个问题——找出集中概括母亲性格特征的一个字,学生找到了“忍”,并进行分析:1忍着自己的爱好——因照顾儿子而忽视了自己喜欢的花;2忍自己的眼泪——怕触怒而不在孩子面前流泪;3.忍自己的话语,不说刺激孩子的语词“踩”“跑”等,谨小慎微;4.忍着自己的病情,其实她也是病入膏肓;5忍住自己精神上的煎熬。自己有病,为了不给孩子负担,不但要隐忍而且还要鼓励孩子。
例如《卖油翁》,同样表达“我”,用了“吾”和“我”;你用了“尔”和“汝”。情感是截然不同。吾表达自傲,我表达自谦;汝表达心中的不悦之情,尔表现出一种鄙视或者轻视。一字之差,写出来任务的心态、涵养,可见语言表情达意功能的分寸感。
二、多角度的品读方法,让文本解读向横向扩展
余映潮老师指教《小石潭记》抓住了“清”。如鸣佩环,可见水之清越;水尤清冽可见水之清凉;青树翠蔓可见景色之清秀;影布石上可见水之清澈;四面竹树环合可见环境之凄清;文章小巧匀称,文面清丽;节奏和谐,读音清朗;文笔精致,用词清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一”来赏读课文,便有了一个饱受离乱的诗人,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一座残破不堪的茅屋,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床冷硬如铁的被子,一群顽皮淘气的孩童,一个睡相不好的娇儿,一个煎熬难眠的晚上,一个衰老无力的老翁、一场不合时宜的秋雨,一场说来就来的秋风,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
三、借用文本的技巧示范,搭建读写桥梁
初中语文教学根在生活,源在教材,催生【激活】在教师,很多教材就是很好的范本。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技法全面、刻画传神“两鬓。。。”肖像描写,“心忧。。。”的心理描写,“晓驾碳车。。。”的动作描写,加上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篇幅短小,但是字字珠玑,写人技巧值得借鉴。这种读文本学写作的训练,可称为“移花接木”。
贰|论文评析
1.框架要清晰。一般分为三五点,各点之间各自独立又互相依存。这篇文章先纵后横再运用。
2.小标题要明晰。小标题要么并列式,要么递进式。并列式标题基本字数一致,新颖有见地,用比喻或者时尚新词更好,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递进式要体现层层深入,中间无断层无割裂,亦步亦趋,如登台阶,逐层抬升,12345,不能125,呈现跳跃式。
3.论证过程要具体、深入,用论据证明观点。首先论点要新颖,有见地,发别人未发,见别人之未见;
再次论据要充分,用充分的论据证明论点,选择的事实和材料要有说服力;
论证过程层层深入,多用举例、比喻、道理名言、正反论证的方法。尤其是道理论证,要注意引用名家名言更有说服力,比喻论证让文章更生动,举例论证要有代表性,慎重选择例子。
这篇文章的例子选择就很好,《秋天的怀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找到一字立意的那个“文眼”,引发学生深入文本,前后勾连,一石激起千重浪,前者是对情感的深度理解,后者是对内容的细致概括。《卖油翁》的人称对比,在看似不起眼之下,细细品味可以看出人物的的性格;《小石潭记》用“清”字总括全文,角度新颖,像给全文画了一个肖像,且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很新颖的角度,是对学生提炼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全方面训练;《卖炭翁》短小精悍写人技巧很全面,是读写结合很好的范本,每篇文章让学生寻找其“1”,学而练之,可以移花接木。
本文例子的选择好在以下几方面:1.可读性,是名篇很通俗便于理解;2.可证明,文中的例子很好地引证着观点,通过例子的分析,读者一看即懂,能深刻理解作者的观点;3.可深入,有分析阐发的余地,便于往深处、广处去开拓。
4.语言要精炼有新意,表达要通俗、精准、鲜活,尤其是标题和小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