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谱与祭祀是一个家族得以继承优良传统,团结焕发生机最基本的两件大事,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文明的智慧结晶。
追溯我陈村陈氏一脉,历史上对这两件事做的都十分隆重,有程序仪式,相传自老祖从汾阳县迁至陈村后,坚持每隔一定年限向老家陈府报送人丁详情,以利修谱,迁移后世也会新立圣祗,敬拜租先,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每年清明前,陈姓男丁都会自愿统一到穆凹坟,进行祭祀先祖,然后才开始上各户的小坟;生有男丁也会由大人去楼坡户院,由族长们论辈造册登记,每年都进行一些益家族发展的集体活动。
可惜的是,穆凹坟自1958年后多次毁坏,今已建成村民住居,户院也被新主户翻盖成新院,我陈氏先辈灵魂寄所及创造留下的纪念文化遗存,已面眉全非,间断近七十年的祭祀等集体活动,涉及了差不多三代人,随着年老一辈的渐渐逝去,特别是一些碑牒圣祗实物的毁坏焚烧丢失,加上后来人对家族史淡漠与遗忘,使我陈村陈氏一脉家史资料变的漠糊而遥远,给续修谱带来很多难题。
从本省汾阳何时何地迁来,没有确切信息,更没有相关传说,一是汾阳陈府说,地址不祥,有无可能在县城?同时,与陈氏始发地河南淮阳陈府音相近,有无相传的混淆呢,与之相近的安徽风阳陈府确实出个万户侯,与我陈村鼻祖德公,名字一样,时代相近,让人迷惑不定;二是迁移时间说法多,传说穆凹坟石碑记载为大元至治三年(1322年),而二十三世陈洪范先辈小谱中记录的是至正十三年(1353年),两者相差30年,也有人说以上时间为穆凹坟立碑时间,从多方消息综合看,我村陈氏一脉是在元朝大地震后(1303年)迁入是相对确切的,或许以上有记载的两个时间,一为迁入时间,一为立碑时间,可以作为推测判定,因为这些实物今天已经找不到了,难以下定论,有待我们在追溯中寻找答案。尽管如此,这里也要把一些传说或推测作为记录,以备今后旁证落实。
穆凹坟是我陈村陈氏的祖坟,这里是安放先辈灵魂的寄所,是我们陈姓子孙共同祭祀的精神家园,是一块风水宝地,村中盛传陈村村址驻扎在九凤(峰)朝阳之圣地,意思是从村西到村东北面的九个丘陵山头,其峰梁延伸的方向都是向村中一个方向环抱回轮,而最东的堡圪塔峰梁圆润宽厚,向村(西南)绕了一个大跨度的回抱,这个回抱凹就是穆凹坟,从村中历史上打井打洞子的地脉上看,大多是沿堡圪塔从上到下取水,能够证明整个山梁地脉水线在这里聚集,我小时候路过这里常常感到害怕,那时整个凹地尚无人居住,梯田层叠,草木葱郁,大多数田地有坟墓,特别是先祖坟地在凹地靠底层,地广幽深,石碑矗立,树冠星布,令人生畏,常常不敢言语,悄悄地通过。
相传先祖在元朝大地震后驻扎后,就选中了凹地开阔这块宝地,但此时这里已有人扎了坟,一是凹地右翼峰下(原三队麦场东南下)扎有闫知州家坟,二是在闫知州坟西南平地扎有本村老户柏家的坟,因此先祖在左翼之下扎了坟穴,并用城墙城垛与之划清界线,我推测元朝大地震对地形地貌破坏严重,即是原有坟场也没什么形象了,从后来二队麦场挖土裸露的坟墓看,大多数为柏家或早先驻扎的人家坟莹,因为,深埋地下的坟莹有多个层次,即没有相关传说了,也不会有人说的清。
村中大量挖土盖窑的扩展,最终使我们祖坟也难以幸免,在上纪八十年代,经过多次毁坏的坟地最后彻底被占用了,最可惜的那块元代的龟(其实是赑屃,传说龙王的六子,喜欢负重)驮碑残破淹埋,最后不知下落,失去了我先祖最荣耀最能证明渊源的文字记载,也失去一块希有的元代龟碑文物,据传龟座是就地淹埋,碑则打破几块,部分埋在原文官院落东卜,最后一块埋在陈安德现窑东村路路基之下,为铺油路时埋,我想这情况或许在某年某天会得到证实吧!
龟驮碑的信息记载,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在坟地立碑是十分讲究的,也有严格要求,能立龟驮碑的一般都是王侯将相,也是达官显贵,如清朝规定一丶二品官员才可立龟驮碑,这也可以说明传说中万户侯邑绝非子虚乌有,只是我不知道那段历史人物而已。在人们的记忆中,龟驮碑是有碑楼的,而且十分高大厚重,螭首雕刻"穆"字,是肃穆静穆之意,我猜想穆凹坟名字也源于此,更多的是弘扬昭穆制度,这是一种贵族制度,我族原先执行的祭祀等习惯文化也来源于比碑的昭穆吧,据传到穆凹坟是从东南角上之字路,才可以达到坟地,在东南有围墙,在西与北有城跺,常年有鼓乐侍奉,可见先祖墓地绝非一般坟场,肃穆、宏大、尊贵丶庄严丶气势。
综合多人记忆,碑文有以下内容,一是先辈中有领兵打仗的,取得功绩,封赏万户侯顺理成章,据传是有一先辈在罗云村姥姥家长大,当官后回村来立的,同时记载了杨家腰陈姓是从罗云村迁入信息等。二是记录了对后辈子孙的行为要求,主要是昭穆制度,我族耕读传家,尊老爱幼,相互帮衬,排辈立册、祭祀等文化源于此处。三是刻有前五世辈份名讳,迁移、立碑时代年号等
(末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