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气难得晴,遂同友人穿过广袤的田野,去山间的天依寺拜访师父。新结识的友人,穿棉布袄子,布鞋,说话缓慢从容,有山谷幽兰的香气。
一路山色清嘉,苍穹蓝蓝的,不透明,却呈现好看的色泽。穿过几家屋舍,几个荷锄的农人,远远的,看见师父着黄色僧袍,悠悠然与我们招手问候。
饮师父自制的茶,因着山间茶树久龄,青草的野气很足,多喝了几杯,知不易得。后和他站在田间,低低的青草,踩上去湿漉漉的,是清晨未晞的露水。
“在这里,原来是天依寺的大殿,叫做法华。它的从前,信众繁多,宏伟壮丽。”
“现在是一座废墟。”他顿了顿,又说。
“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气象。”我说。
极目处,近山低,远山高。层层叠叠。望峰息心,窥谷忘反。
如果内心足够安宁,可以就这么老去。不过一瞬间的事。
山间流泉,潺潺。它从草木中穿行,从葱茏到枯槁,春秋代序。就这样随它老去,一天,一季,一年。我们的血液,同这泉水一样,不过是灌溉天地的汁液。
“这座寺庙由僧众成千,到如今寂寂无人。”
“这也是一种福气。”我说。
半晌无话。站在废墟中,山色如同飞花斜雨,扑面而来。
记录下这些,我早已下山,在纵横的街巷逡巡良久。车辆往来,不绝如缕。食饮罢,出门即是暮色。一仰头,月色浓稠。
我忽然想到,此刻照着我的月亮,一样照着天依寺,寺里的人围着炭盆烤火,偶尔向盆内投几片橘皮,静夜中流动的月光渗入废墟的瓦砾。他想着六朝旧事,多喝了几碗茶暖身,余生轻易便抵给了秋云春水。
而我望着月色,穿过长长的街巷,心中极为安宁,如一面湖泊。那时想,人背负太多的妄念与执着,所以苦乐悲喜辗转不歇。我们要明净安和,清清爽爽地喜乐,深广到古今众生的悲愁。
下午遇见木桥上偶然坠的梧桐叶,水岸枝条的影子错落其身;两侧相通的石洞,一面垂悬藤蔓,阳光曲折而入时洞壁摇动如藻荇的光影;古老城区的石墙,罅隙间碧色浓酽的青苔;湖面上疾行而过的舟子,留下的绸缎般柔软而光泽的涟漪。许多的美,令人匪夷,又旋即令人释然会心。
愿慢慢成长为觉知深幽美感的人。黎明色,落日色,既有生气,又有从容。
此去一别,梦魂自常来住。该感谢它,成全我一刹依止处,延至百千刹,心如朗月。
少游的诗: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为历百千劫,为涓滴如玉莹洁,为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