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是这样的:您的付出,对方却不见得能感受到;而您那不经意的行动,反倒将对方感动得受不了。
那种叫“心理”的存在看不见摸不着,而且在很多时候它甚至反逻辑,也就无法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说明。这个时候,如果要想让对方明白您所描述的心理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打比方几乎是不二的选择。
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
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
《传奇》中的这几句歌词就是我经常打的比方,其理由是它经王菲的演唱已家喻户晓,而且它所描述的就是那种反逻辑的心理现象:“想”即“在”,跨越时空;不信者都可以马上闭眼去“想”自己的父母,只要一“想”,父母就会“出现”。
曾有学生好事者跟我说,我的涂鸦中出现最多的词就是“比如”;她还说,跟我说话时让她最怕的就是让她“举个例子”。
的确,我不喜欢那种缺乏鲜活实例的说教,哪怕是名言警句!
以上是在“培训师之家”群中说过的话。昨晚我被群主邀请第三次“谈谈自己的培训经验”,并鼓励说我所谈的内容“很接地气”,“说的是人话”。
群主还说“举5个例子证明爱”的“心理引导之法”是我的“创造”,“在唤起一个人的爱和感恩之心方面具有普适性,非常值得推广”。
“创造”二字夸张得让我忐忑,尽管当时我还是笑纳了。当时我想,不管是不是“创造”,反正我自己已将“举例说明”用得像程咬金那三板斧般娴熟,而且我对大众的普及和推广也做得极好。这,至少也算是一种“再造”。
我始终把爱视为具体的行动(action)而不是语言表达,甚至不是一种空泛的行为(behavior);很多人并不知道“行动”只是“行为”的组成部分,行为除了行动之外,还包括各种思维(thoughts)、情感(feelings)和幻想(fantasies),因此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参见《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指南》,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1页)
比如,在咨询过程中考察夫妻之间的是否还存在着“爱”时,我只需要看“性”这一行动,如果对方答最后一次“行动”已很久远,我就能对这对夫妻“爱”的现状做出明确的判断。
爱,是行动;只有通过具体的行动,才能反应出爱的性质与程度。
遗憾的是,由于行动常常是无意识的“自为”,因而那种非“自觉”的爱在很多人身上也就成为一种经常的存在。
所谓“爱的唤醒”,就是将当事人“自为的爱”变为“爱的自觉”。
看看,我这样的说法又陷入空洞,还得举例子来说明。
比如一对因母子关系出现了问题的求助者,儿子在多伦多留学,在先与其单独交流过之后,我又问那位觉得儿子就是个“白眼狼”的妈妈:“您能举出5个例子证明您爱自己的儿子吗?”
她答“当然”,而且很快就把5个例子举了出来。但在我看来,她所举的这5个例子只是在应付我的提问,没有动脑,更没有走心。
再问她:“您知道,儿子给我举了哪些例子证明您是爱他的吗?”
她答“不知道”,但看得出来她急切地想知道。
我说:“儿子告诉我,最能证明妈妈爱自己的例子是在出国之前,妈妈就下载了预告天气的软件,天天关注着多伦多的天气预报——哪天刮风哪天下雨,在国内的妈妈竟然比在国外的我更早知道!”
听我这么一说,这位妈妈的眼泪呼啦一下就流了下来。
我说:“您给儿子的爱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您给的和儿子感受到的出现了错位,怎么就成了白眼狼呢?”之后我还调侃了她一句:“您有一种对儿子的爱叫看天气预报,遗憾地是,您自己却不知道。”
本以为这话能让她破涕为笑,没想到她竟哭出声来了。
爱就是这样的:您的付出,对方却不见得能感受到;而您那不经意的行动,反倒将对方感动得受不了。
这几年我一直关注和思索母爱,而在培训过程中也的确发现:儿女在哪个城市,母亲的心就被带到了那个城市,也都承认自己几乎每天都在关注着那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就在昨晚还听一对和我年龄仿佛的夫妻在说“明天重庆又是40度以上的高温”呢!儿女一直待在身边的父母大概会觉得这对夫妻生活在青岛却关注着重庆的天气是因为他们吃得太饱。
其实我也会经常看看国外某个城市的天气,虽然没有去过,那里的冷热却身临其境真能感受得到。
没有亲身体会的人,又怎能知道看天气预报也是一种爱呢!
咨询和培训的目的之一就是“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通俗地讲就是变受众的“不知道”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