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读“奇”词
文 / 宇文微之
辛弃疾真是一位诗词界的奇才!从初中起就很喜欢辛弃疾的诗词,总感觉读来有一种特别的意味,有气魄,也不失细腻,绝不是仅用一个“豪放派”的标签能概括得了的。高中的时候有幸参加一次诗词吟诵交流会,我选的便是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言辞清素,头一句就让人感到流畅自然,接下来,“稻花”、“蛙声”,“星”在“天外”,“雨”落“山前”,词句上一气呵成,词意上平淡而处处散发着田园的恬静怡人,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心境也能随之舒畅通达。后来接触到更多的稼轩词,发现这位有勇有谋的诗人在诗词上的造诣真的是精深。后人一直将“苏辛”并称,如果说苏轼是将“禅”、“道”的精神融入到了诗词当中,那么辛弃疾则是将生活意趣、经史掌故汇入到了诗词中,而且后者更是在作词内容上不拘一格,不管是“掉书袋”还是记琐碎,都能使之浑然一体,滋味无穷。
其实我这里是想说说辛弃疾的一首中秋词《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这首词给我的感觉首先就是“奇”,所以我才发出了开头那句感叹。
怎么个“奇”法呢,诗人小序里就说了,前人都是作诗词来当着月亮感叹,这里他偏偏要写一首“送月”的词,这在立意上就已经独树一帜了,而且,在这里还要用楚辞《天问》的模式来写,又让这首词新奇了不少。
进入正文,诗人开始“问”了,说月亮啊,你这是要去哪儿啊?是不是另有一个地方,我这儿天快亮了,那儿才刚看到月亮呢?(这个还真让他说对了!)看这天上空空荡荡啥都没有,这月亮就是被一股大风给吹走的?月亮又是怎么挂在天上的?还有月亮里的嫦娥这么久还不嫁出去是谁把她留着呢?听说月亮是从海里升起来的,这可是个愁人的事啊,月宫里的宫殿会不会被海里的鲸鱼给撞毁了呢?这月宫里的蛤蟆会游泳没错,可玉兔在水里可咋办呢?如果说没啥损坏,月亮怎么一天一天就变成弯钩了?
这些问题估计很多人都问过,在今天可以说是基础常识,可在古代可就真是大问题。当别人再用诗词咏叹清风明月、人间苦乐的时候,辛弃疾别出心裁,用诗词抛出了一个个触及人“知识底线”的问题,奇哉!
当然,肯定不止这种“奇”了,细看全词,在道出疑问的同时,诗人的感情是在不断深入、不断探寻的。抬头望月,引人遐思,起笔是很自然、很直观的问题,面对自然现象的奇妙,诗人当时肯定是不能穷究的,所以问着问着,突然想起传说中月亮里的嫦娥了,继而想到嫦娥的月宫,宫中的蛤蟆、玉兔。关于月亮,我们有很多民间传说,这些传说中都蕴藏着古人的朴素情怀,诗人问问题到最后也是想着这份情怀靠拢的,担心月宫被鲸鱼撞毁,担心玉兔不会游泳,疑心月亮变弯和损坏有关,这些想法在久经世事的我们听起来可能会觉得不值一提,但要是站在一个小孩子的角度上呢?所以,我想诗人要表达的,是以一颗赤子之心去面对这些问题,去浪漫地、朴素地看待我们心里美好的传说。诗人心境之“奇”,估计是很多人达不到的。
综之,这首辛词可以说是立意奇、风格奇、意味奇、心境奇。
中秋日再度稼轩词,聊有感触,遂记。
丁酉年八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