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单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这两句诗是对归属感最好的诠释。
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了的地方是家乡。一个人无论走到何方,最牵肠挂肚地方的还是家乡,最肝肠寸断人儿的还是爹娘。你有你的未来与理想,但前行的脚步迈的再宽阔,也总不会忘记回头望一望。
儿子只不过四个多月,但就这么个小人儿也彻底地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归属感。基本上每天我都会带他去外婆家玩,白天时,他玩的惬意又开心,但一到晚上,他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开始摇头摆尾,手舞脚踢,嗯哼唧唧,焦躁不安。整个人像上了发条一样,无法安静下来。但是只要婆婆一来接我们,听到她的声音,并揽他入怀,瞬间他就会放轻松很多。回到家里,更是满面笑容,如沐春风。
今天晚上和妈妈一起带他出去吃饭,本来以为回来很晚了,就提前打电话给婆婆不让来接我们了,决定晚上住在妈妈家里。吃饭期间,他就开始焦躁起来,明明很瞌睡,但无论怎样就是哄不睡。匆匆吃完饭赶忙回家,路上便开始发作起来,大声哭闹,想着到家哄哄就好了。结果一到妈妈家,闹得更厉害了,我抱着安抚他丝毫没有一点儿作用,只见他梗着脖子,闭着眼睛,张着大嘴,蹬直双腿,歇斯底里,嗷嗷大哭,涕泗横流,汗流浃背,不一会儿嗓子便在尖叫声中哑了,我拿他没办法,递给妈妈,妈妈抱着他左摇右晃地哄,还是没有任何作用,最后都快哭不出声音了。我看情况不妙,立刻给婆婆打电话让她接我们回家。
回家路上坐在车内,他在渐渐停止的哭闹声中带着眼泪和委屈睡着了。但是一到家里,他机灵地又醒来了,睁开眼睛,眼珠子骨碌一转,看看周围,脸上还带着泪花,便笑容可掬了。把他放在床上,他欢快地扭动着每身子,有节奏地发出吱吱的笑声。那样子,那神态,根本一点儿都看不出刚刚发生的一切。我立刻拍下视频给妈妈发过去,妈妈嗔怒地说,以后可不要再提晚上住在别人家里了,你儿就是个小人精啊!是啊!如此小的一个人儿,居然知道晚上一定要回家才能安生、安稳并安睡。若不是亲身经历,我还真是不敢相信呐!
仔细回想下,我曾经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上大学之前,我从未离开过家,也从未住过校。所以,到大学住集体宿舍很是不能适应,刚开始时,晚上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也曾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因为想家而偷偷地抹眼泪。虽然大学与家乡并不近,但每次放假都要怀着一颗激动不已的心飞奔归去。毕业时,在屡次浅尝辄止之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家工作,因为只有家才能给人安慰。来市里工作后,每次一到周五就着急把慌地回家,虽然工作单位离家并不远,虽然回家也很频繁,但回家的感觉似乎从来都不厌倦。
结婚后,依然如此,只要周末回来,就一定要拉着老公和我一起回娘家。老公时常抱怨说:你这天天都惦记着回娘家,每周都回去,连两人一起单独出去玩的时间都没有了。有时候又开玩笑地说:看来娶媳妇就得娶外地的,想回娘家也没那么方便,哪像你,一天得回去几趟。不过他早都已经习惯了,只要他不上班在家时,早上吃过饭,不用我提,他就默默地跟我一起回娘家。如今有了小孩,休假在家,每天早上吃过饭,就抱着儿子回娘家去了,一呆就是一整天,直到晚上婆婆又把我们接回来,儿子就是这样白天在外婆家,晚上回自己家,日复一日地长大的。
其实,两家相距并不远,只有两条街五六里路而已。但不在家时,心就像没了着落一样不安定。对于家,有如此深切的眷恋,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归属感吧。
或远、或近,家,就在那里,不声不响、安安静静地等待着我们。是起点,是源泉,是心灵的港湾,是灵魂的归宿。无论走多远,都要经常回家看一看。
远方念家的人儿,愿你无悔且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