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新生体验》是徐立导演的教育电影,是一部优秀独特的纪录片,它重教育设计、项目化学习,重视体验、重视亲子师生关系、重人的发展……是一部“看一遍就想推荐”“哭着别人想着自己”的电影……
我今天以开篇第一个孩子的生活片段为核心,做一个有关“父母的语言”的拆解,希望父母都能看见自己的孩子!
一开篇有一个约十一岁的男孩一边在手机上玩游戏一边向屋外高声答应着“好~~我准备好了准备好了!”,这时妹妹跑进来,哥哥第一反应就说:走开,等我玩完……”
妹妹去拿哥哥手机,哥哥一边躲一边说:“快点(走开),我马上就赢了……”
妹妹没有停,伸手去拿手机,哥哥边躲边说:“快快快、快快快”,妹妹没有听,继续伸手去拿手机,一不小心把哥哥的游戏界面划过了,哥哥“刷”的站起来:“你做什么?”接着抬手打了妹妹,继续说:“你做什么?”
妹妹开始哭,哥哥又打她一下:“哭!又哭!”
哥哥拿起桌子上的本子一撕两半,嘴里说着:“你老实安静点!”手里重重的把撕开的本子扔在地上!姥姥走过来抱着妹妹,说:“不哭,你妈回来打他……”
见姥姥抱着妹妹,哥哥一边跳到妹妹和姥姥面前,一边不停的用手抻着妹妹,一边教训妹妹:“错了没有?错了没有?”……
此时妈妈进屋了,边走边高声问:“在做啥子,在做啥子?给我收拾起来,这地上啥子东西?搞得乱七八糟的?”
哥哥用手指一下妹妹,解释到:“她惹我……”
妈妈:“一天到晚婆婆妈妈的事情多……我让你给我捡起来……”
哥哥愤怒哀怨的看着妈妈,再次解释到:她惹得我,该她捡……
这时,镜头切到妈妈,妈妈把包一扔,双手去抓住哥哥的双手,两人对峙起来……妈妈问:“你要干什么呀你,你是没有人治得了你吗?你发啥子脾气 一天到晚的?”
哥哥被拧的弯了腰,腿脚还有一些颤抖,但还是继续说到:“她先惹得我……”
妈妈:“你发啥脾气嘛,一天到晚,她先惹得你,你就一直发脾气一直发脾气了吗?”
一边说一边加大力气把哥哥抻到地面蹲着的样子,此时姥姥和妹妹一直坐在旁边,哥哥满脸委屈与愤怒,妈妈又继续说:“我一个手都抻的了你……知道吗?知道赢不了我吗?”
画面转移
晚上,台灯下,妈妈正在清理一些工作单子,忽然一条短信进来,妈妈一看,是老师发来的短信,说需要看一下男孩的作文……
看完作文与评语,妈妈站起来关灯走了……
画面切换
在一个会谈室里,妈妈与哥哥同向侧对坐着!
妈妈说:“这次又把妈妈都写死了,你的题目是《幸福》,幸福从何而来呀?”
哥哥没有说话。
妈妈接着问:“没有妈那叫幸福?”
哥哥也没有回答。
画面再转换
妈妈问:“你写这篇作文的时候,你脑子在想一些什么名堂?”
儿子把头扭过去,妈妈伸手抻了他一下,又“啪”的拍了一下桌子,大声吼道:“问你话!”拍桌子声音很大,孩子被吓了一跳,他转过头看了一下妈妈,一句话没有说,站起来走了……
妈妈眼睁睁看着孩子折返一趟又干脆的离开,吞咽了一下,叹了口气,在儿子跑出会谈室后,怔怔的自己抓起包包扔在地上……
画面转换
天色已晚灯光已亮,孩子一个人跑到街上,略微停留一两秒,就果断向前跑去……独自坐在街边、独自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人行道上……
对上面两分多钟的情节,我做一个较细致的拆解:
约十一岁的男孩一边在手机上玩游戏一边向屋外答应着“好~~我准备好了准备好了!”这时妹妹跑进来,哥哥说:走开,等我玩完……”
(此处哥哥正玩在关键时刻,是期望得到结果的,尤其可能是胜利的结果!)
妹妹去拿哥哥手机,哥哥一边躲一边说:“快点(走开),我马上就赢了……”
(此处应该是大多玩游戏的人的特点——需要得到结果……)
妹妹没有停,伸手去拿手机,哥哥边躲边说:“快快快、快快快!”
妹妹没有听(此处可以合理推测一下二娃妹妹在家的一些情况),继续伸手去拿手机,一不小心把哥哥的游戏界面划过了,哥哥“刷”(体会一下这个急躁的动作)的站起来:“你做什么?”接着抬手打了妹妹的肩膀,继续吼道:“你做什么?”(哥哥的情绪很急很生气了)
妹妹开始哭,哥哥又打她一下:“哭!又哭!”(注意此处的“又”)
哥哥拿起桌子上的本子一撕两半,嘴里说着:“你老实安静点!”手里重重的把撕开的本子扔在地上!(动作体现出来的情绪,体会此处哥哥情绪表达的方式)
姥姥走过来抱着妹妹,说:“不哭,你妈回来来打他(此一“打”字可以猜测一下平常的状态)……”
见姥姥抱着妹妹,哥哥一边跳到妹妹和姥姥面前,一边不停的用手抻着妹妹(体会此处哥哥的拍打妹妹的行为),一边教训妹妹:“错了没有?错了没有?”(体会此处的愤怒)……
此时妈妈进屋了,边进屋边问(体会一下这个气场,我们猜一下妈妈会不会打人!):“在做啥子,在做啥子?给我收拾起来,这地上啥子东西?搞得乱七八糟的?”(体会一下语气:责备指责……)
哥哥用手指一下妹妹,小声的解释到(此处的申诉与渴望):“她惹我……”
妈妈:“一天到晚婆婆妈妈的事情多……我让你给我捡起来……”(妈妈似乎没有听见,或者从没有学会听一下儿子的声音,妈妈自己的经验判断已经是她的一个固定模式了!)
哥哥愤怒哀怨的看着妈妈,再次解释到(请父母一定看到语言背后的渴望):她惹得我,该她捡……(一个“该”字体现出孩子此处多么需要一个公正的“判决”,需要父母看到他真正想要的平等——可能平常是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妹妹……”哥哥:“就算我平时让,今天她先错,总该说她了吧?!)
这时,镜头切到妈妈,妈妈把包一扔(妈妈不但没有接招 没有理解孩子背后的需求——对于一个没有察觉力的父母,是没有办法去“看到”孩子需求的!!所以妈妈不但没有停,反而似乎更加愤怒——此处我们需要察觉一下:妈妈的愤怒,是因为男孩不但没有听她的话去捡地上的碎片,反而还强调是妹妹的错!妈妈此时是觉得尊严被冒犯了吗?),双手去抓住哥哥的双手,两人对峙起来……妈妈问:“你要干什么呀你,你是没有人治得了你吗?你发啥子脾气 一天到晚的?”(看出来了,妈妈需要一个顺从的孩子、听话的孩子,需要一个无条件服从的孩子……)
哥哥被拧的弯了腰,腿脚还有一些颤抖,但还是继续说到:“她先惹得我……”(不放弃挣扎,妈妈没有直接打人,却也是当着外婆妹妹收拾他……此时家长一定要珍惜孩子的反抗状态呀,您看后面娃娃是不是一句话都没有给妈妈说,只一个人跑了?)
妈妈:“你发啥脾气嘛,一天到晚(体会一下“一天到晚”这个词,这是事实还是妈妈的判断!),她先惹得你,你就一直发脾气一直发脾气了吗?”(妈妈忘记了自己此时此刻正在做同样的事——中国一句古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呀!没有察觉的父母是多么双标呀:标准都是给孩子的,自己是没有标准的……)
一边说一边加大力气把哥哥抻到地面蹲着的样子,此时姥姥和妹妹一直坐在旁边,(这些对妹妹有没有影响呢?)哥哥满脸委屈与愤怒,妈妈又继续说:“我一个手都抻的了你……知道吗?知道赢不了我吗?”(此处想问妈妈:你赢了孩子之后,有什么感受呢?在亲子关系中越是赢得“事理”越会失去“孩子”!孩子在青少年阶段,在自我确认的阶段,终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找到自己!如果他们不能完成一场漂亮的战胜父母的“争斗“,不能完成一场“俄狄浦斯”的精神意义上的“弑父”的独立,他极有可能会一辈子都会被压抑,都会内耗在他自己的内在找寻上……青春期前后的父母与孩子比输赢,是很多家长掉的坑呀!)
画面转移
晚上,台灯下,妈妈正在清理一些单子,(可能是工作中的,是一个辛勤有责任心的妈妈没错了),忽然一条短信进来(深夜短信必定有蹊跷),妈妈一看,是老师发来的短信,说需要看一下男孩的作文……
看完作文与评语,妈妈站起来关灯走了……
画面切换
在一个会谈室里,妈妈与哥哥同向侧对面坐着!妈妈说:“这次又把妈妈都写死了,(再次体会“又”,妈妈需要思考:几次在同一个地方出现相同问题,是不是该自己想一想?……)你的题目是《幸福》,幸福从何而来呀?”
哥哥没有说话。
妈妈接着问:“没有妈那叫幸福?”
哥哥也没有回答。(两辈人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妈妈想——我辛辛苦苦挣钱养家,供你读书让你衣食无忧甚至还给你手机玩游戏……你还不觉得幸福吗?儿子——我要的幸福是您对我和妹妹要有平等的爱,是允许我自由表达……没有共情的母子对话就是一场鸡同鸭讲的费心闹剧……)
画面转换
妈妈问:“你写这篇作文的时候,你脑子在想一些什么名堂?”(妈妈可能是真疑惑啊!)
儿子把头扭过去(儿子不愿意交流是什么原因呀——说了妈妈也不听呀!),妈妈伸手抻了他一下,又啪的拍了一下桌子,大声问道:“问你话!”拍桌子声音很大(站在妈妈自己的立场似乎是有百分之百的发火理由的,即使是发火也情有可原——我供你读书呀!你这白眼狼!),孩子被吓了一跳,转过头看了一下妈妈,一句话没有说(有什么可说的呢?我这些文字背后渴望的母爱您能给我吗?算了,还是不说了吧……),站起来走了……
妈妈眼睁睁看着孩子折返一趟又干脆的离开,她吞咽了一下,叹了口气,在儿子跑出会谈室后,怔怔的自己抓起包包扔在地上……(妈妈的迷惑委屈无奈与莫名的心伤……)
画面转换
天色已晚灯光已亮,孩子一个人跑到街上,略微停留一两秒,就果断向前跑去……独自坐在街边、独自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人行道上……(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可是这种欠妥的方式却把孩子推远了甚至会逼走孩子。如果家不是我栖息的地方,注定了我迟早的流浪;如果爸妈不是抱持我的容器,我远行了就不再愿意回来……)
二、观影听课之后的反思:
1、在教育养育孩子过程中关注自己的语言。
语言是工具,父母的语言更是塑造“人”的利器,给到什么样的词语才能表达出什么样的生命能量,父母需要学习,在出口赋能的路上父母们还需要修炼;
2、教育养育孩子时关注“代际传递”。
通俗讲就是:眼前的生命非常类似于上辈的生命。仿佛有一种痛苦的传统正在延续下来……片中姥姥说:等你妈回来打他……妈妈打男孩……男孩打妹妹……
这似乎已是一种“代际传递”了。
代际传递是指父母的一些特征继续传递给子女的现象,但是我们往往对此又缺乏觉察,习惯与此,把相同的模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正可谓 “不识庐山真面目”。
当然“代际传递”是个中性词,
父母自身的主观幸福感强,就能够和孩子拥有更加亲密的关系、良好的沟通。从而促进父母与孩子在感情上的交流互动, 有利于处理孩子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在教育养育孩子时关注“共情力”,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
共情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的能力。
妈妈只关注了自己的情绪,没有关注孩子的期望。缺乏移情能力,不能设身处地来体验孩子的处境,没有感受和理解孩子的心情……妈妈对孩子的理解是基于自己的评判,而不是客观的事实,所以得出的“一天到晚”发脾气的结论有失公允,她也就想不通孩子为什么写“妈妈死了就幸福了……”,不能理解这苦果是大人自己无意识中种下的;
在共情力欠缺的情况下,妈妈对自己的情绪也缺少基本的察觉,所以她可能真不知道孩子为什么那么烦躁与奇怪:他的幸福竟然要妈妈“死”了才有!
而且,儿子在这种关系中也是倍感痛苦;
他在与同学的交流时痛哭
4、教育养育孩子时注意两个孩子之间的平衡。
二宝家庭在平衡孩子之爱时往往很难完全平衡!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建议选择先照顾好大宝情绪,只有大一点的孩子情绪稳定,ta感受到父母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弟弟妹妹就减少了对自己的爱,ta才会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而不会内耗乞求得到曾经的“爸妈之爱”,而这种充盈的“爱的感受”才会自然的流向他人;
5、在教育养育孩子时帮助孩子认知“情绪”。
正确认知情绪、感受情绪、表达情绪,与情绪做朋友。
镜头里妹妹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诉求,受委屈了就只会哭;哥哥只表达了“她先惹我……”不能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愤怒情绪;而对母亲的这个角色,我们也只能感受到她的焦虑,她也没有倾诉的对象,也没有用什么合适的话语表达出她的情绪……
6、在教育养育孩子时关注“真诚有效的陪伴”。
电影中的母亲一定要想明白:儿子怎么会几次写到“妈妈死”这类的话语……妈妈以为的养育怎么就变成了孩子的砒霜?是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养一个“应声虫”,不是跟自己养一个争输赢的PK对象!
德国著名文学家赫尔曼·黑塞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人生的义务,并无其他。仅有的义务就是幸福,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
教育,是教会每个个体(不分家长孩子大人小孩)追求幸福的事业。愿每一个孩子都被温柔对待!父母的语言直接影响着孩子,甚至直接塑造着孩子!
希望后来的教育养育能重新找回那个真正感到幸福的孩子!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