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跟孩子们的互动中,我是让孩子们盘腿坐在地上的,目的是为了给孩们一个轻松自在的氛围。较小的孩子们(一至三年级的孩子们)很乐意听老师的指令安静坐下来(知道规则,要听老师话),大点的孩子们会很好奇(四至七年级的孩子们)问:老师为什么不是坐椅子上而要坐地板上呢?有几个年龄大点的孩子直接坐在在后排的位置上不出来(有自己的想法,也许是关于观点的部分,也许是别的。因为时间原因没有跟他们去核察)!
根据现场的情况,我们几位老师及时对原本的流程做了调整,破冰—雕塑—分组对话—户外自由活动。在破冰游戏时年龄较小的孩子能配合完成,而年龄大点的孩子们明确表达感觉无聊,不好玩!
我很好奇,问:那你们觉得什么好玩?
有几个男孩子:手机才好玩(之后这几个孩子全程是在低头玩手机,在最后结束时边走路边玩手机)!
在分组与孩子们互动时,发现有部分孩子是有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让家长了解她们,虽然结果往往是没有得到父母的回应而有些难过、失望,但还是在坚持。好在这些孩子中现在多是用正向的方式(写信或直面沟通)!
了解到孩子们基本上没有上文化课补习的,有一部分家长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们知道除了文化课学习之外我们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有更多美好的事物,这点我个人认为非常好!但是在与一对姐弟对话中了解到孩子有自己喜欢的兴趣(陶艺和画画)而妈妈则认为学这个没什么用,一定要去学打篮球,而姐姐因此没有去上篮球课,原因是不喜欢,弟弟只能被迫去学打篮球(姐弟俩眼泪像断线的珠子般落下)!孩子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喜欢的在妈妈那里变成了“没什么用”?为什么一定要去学篮球才是有用的吗?当妈妈强势让孩子做决定:要么学篮球,要么什么都不学,只能有篮球课!结果是姐姐选择不学,弟弟选择委屈的接受。
另外一名六年级的女生跟我说:妈妈经常打断我,比如孩子正在吃早餐,妈妈让她去做一些事情,等做完后妈妈又说:你怎么又不吃早餐?孩子:我正吃您让我去帮您做别的事情,我就没办法吃了,现在早餐也凉了!
孩子认为我们要孝顺父母,要听父母的话,不能违背父母,即便我当下的事情很重要也不能违背!
另外一位老师了解到的几个孩子基本都打岔,在学校不开心,在家不开心,具体什么都说没什么,只有喜欢的篮球时多聊了几句。另外一个女孩妈妈和奶奶吵架让她难受,但是她觉得能接受。大一点的孩子觉得学习压力很大,做不完的作业,以及感受不到家长的理解。
而整个过程中也有几个孩子是充满自信的。他们告诉我说跟爸爸妈妈的沟通是较舒服的,在选择兴趣课或做一些事情的选择上都能得到爸爸妈妈的尊重、理解和支持!他们呈现的自我价值感较高!
当我们对话结束拍完照,在活动室自由活动时,看到这些孩子们和谐的玩在一起,他/她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来玩,喜欢篮球的孩子在打篮球,喜欢乐高的会拼出各种的造型,喜欢画画的也在随机找着东西在认为合适的地方涂鸦,孩子们那么的投入那么的专注,那种喜欢是溶入血液的,我们就那样看着、享受着孩子们的喜欢、感动着,不敢前去打扰,偶尔有几名孩子要去上洗手间了,也会走过来说:老师我想上厕所了!
所以:试着放开手,让孩子慢慢尝试着做。
也许你所需要做的,很多时候只是在背后鼓励和肯定!
2019年6月2日
曹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