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艺术游学首次进行国外游学的探索,选择了西班牙的三个城市,重点为博物馆、美术馆、建筑等历史遗迹。对于在国外的行走,充满着各种新鲜的刺激,如何游,游什么,如何协调游与学的关系,通过观看、体验等一系列的尝试,给我们的游学带来了很多思考。
目标:在观看,行走,体验,绘画中开阔眼界,打开孩子的认知,感受异域文化艺术的魅力。
游学成员: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桂林、东营等地。
游学导师:丁海斌
游学时间:2019.2.5~2019.2.16
绘画材料:速写本、签字笔、水彩笔等
地点:西班牙:巴塞罗那、瓦伦西亚、马德里 博物馆:普拉多博物馆、索菲亚美术馆、法雅博物馆、瓦伦西亚美术馆、巴塞罗那国家宫、毕加索美术馆、米罗美术馆,等等。
艺术课体验:走访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西班牙艺术教学体验。观赏圣家族大教堂等高迪建筑、历史遗迹等。
在西班牙上空望去,大地像一幅不断变化的抽象作品,环绕涌动着一种能量。
索菲亚博物馆主要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现代艺术流派与风格的作品。代表毕加索,达利与米罗。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前卫派艺术。涉及绘画、装置、实验短片、拼贴、文献等等。比较适合孩子们的兴趣。
孩子与成人的不同在于通过识图他们能够寻找一些信息,并且能够解读。而大人当看不懂与自己的认知发生矛盾时,更容易隔断和防御,缺少这种本真进入的好奇和能力。
所以,保持与外界的时时处处为“新”,是一种接纳的能力,是好奇,是生命的动力。
生命不是身体的衰老,而是自我默认精神的死去。
什么是松动,什么是有节制的自由,什么是放松的线条,在大师作品面前可以体会。
像双手捧起来的泉水,河流,石块,可以不像,可以是万象。
当孩子遇见实物得拼贴,惊呆于艺术家是不是都是捡垃圾的?这也可以?
游学,打开认识的边界,大于描摹一幅作品,
乱糟糟的颜色像一个混合搅拌机,艺术家就是思想搅拌的指挥者。
极简的像数学游戏,这可以表达什么呢?艺术是不是可以如此表达?
线,形,箭头,符号,草图,人,物,不正规却富有生命力,要经常画些“不正规”的画。
达利的怪异唯美变形联想,梦境,错乱,细腻,流动,幻觉……
你如何表现你的梦?
毕加索画了什么?他用什么方式在看世界?
装置艺术,传递了什么?
孩子的看展过程记录摘取:
一一妈妈:早!昨天在那幅画前我问一一看到了什么?让她讲给我听。她说看到垂死的婴儿,痛苦的妈妈,还有好多挣扎的人,马。那时候我们对画背景一无所知,但是今天看了描述,孩子的感知完全与画家是吻合的。包括达利的画,那些怪异的梦境,小朋友都有惊人的解读能力,远超我们大人。
一一这样孩子是很难让她一个作品一个作品去认真对待的。这么大一个馆,只能有的放矢,重点抓着给我讲几幅她感兴趣的和我们觉得重要的。
彦宁妈妈:彦宁昨天的感:除了累,困,就是毕加索最大的那幅画了,他说他看到了尖叫的女人抱着一个死了的孩子,绝望的人,马,入侵者,乱七八糟……
我:所以,带领孩子看展,越小的孩子越要从感知出发,从兴趣入手。即使评论家的解读都会有“误读”,所以不要执着于评论文字。
这些背景信息,与艺术家原本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最好的解读是引导孩子的兴趣,与他们的感受碰撞,若有兴趣然后再寻找有关背景解读。不然,孩子视觉的感受容易被大大消解,看展览变为听故事。
7.苏菲亚博物馆,下飞机疲惫,作品量又大,没能细致的看完。但对于孩子来说,一天又太长,他们能集中时间精力也就两个小时已经不错了。
我觉得现代美术馆,重要的是打开孩子对于绘画的认知是最重要的。
画画还可以这样?这样算艺术?
我也能。
所以,我们每个人思维认识的能力决定了我们行为的多样可能,而非技术层面的高下。
那一张空白的纸,那几根线条,那无厘头式的涂鸦混织的色彩,那声音心脏的跳动所传递出来的感受,就是你的解读。
它若能开启我们对于艺术认识之外的一点点认知,已经足矣。
恰恰艺术的发展,也便是艺术家在认知的基础上对固有边界的不断打破与拓展的过程。
人类要发问的是:这个能不能算艺术?艺术到底是什么?